石油化工具有易燃易爆性质,而石化企业的中心控制室作为管理全部工作的核心,对于保障生产安全、提升产品质量具有积极意义。做好中心控制室的建筑结构设计可以有效杜绝安全隐患,确保生产的顺利进行,而其结构设计需要专业设计人员从设计体系、建筑目标等方面入手,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策划,以保障设计的有效性、安全性。

1石化企业中心控制室建筑设计重点分析

1.1总体建筑目标。中心控制室总管所有生产过程,既要满足企业安全需要,又要满足控制、管理需求。其建筑设计应当严格遵守《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与其他生产设施应保持一定距离,尤其是要远离易燃易爆的危险区域和噪声较大、有震动的生产设施。为了确保安全,中心控制室场地设置要高于周围生产区,整体结构选取长方形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来提升建筑的安全性、可靠性,且结构之间不得存在变形缝隙,保障建筑结构具备一定的抗压能力。中心控制室还要保持整体的紧凑性,保证高度在两层或两层以内,且单独设立,不得附带任何凸出部件及有阴角造型。同时中心控制室起码拥有两个安全出口,且两个出口方向不同、错开危险区域。工作人员通道外门也要设置相关隔离室,隔离室的防护门要具备一定的抗暴能力。

1.2功能设计要求。中心控制室的核心功能为控制与管理,为此,要设立工程师室、生产操作室等功能性部门,还要设立一些辅助房间,如资料室等,核心设施主要有仪表盘、机柜等。在进行中心控制室的建筑设计时,要考虑到所有方面,对于其中部门地点安排、设备放置要进行合理规划,保障后续控制工作的正常进行。

1.3门窗设计要求。中心控制室的外门抗击能力较弱,在设计时要着重考虑,做好其数量、尺寸的设置工作,以有效发挥其防护功能。设计外门时要考虑到两种情况,即人员通道门与设备通道门。人员通道门要设置防爆的门镜或者观察窗口,使工作人员能够及时观察到室外环境,即便在危险环境中也能够安全离去。人员通道门要具备极强的防爆能力,要保持一定的弹性,提升整体安全性。而设备通道门用于设备进出,无论其是否正在使用,都要保持一直封闭的状态。同时,要尽可能避免设置窗户,如果房间必须安装窗户,也要缩小窗户尺寸且采取高质量的安全玻璃,防止因爆炸导致玻璃四散给工作人员带来人身威胁。

1.4建筑屋面设计要求。中心控制室整体采用长方形的混凝土结构,其屋面覆盖要能够隔热保温,且具备良好的防水功能。在进行建筑屋面设计时,绝不能采取装配式架空隔热结构,也不能将混凝土砖等材料覆盖在屋面上,以避免爆炸时屋顶被高度破坏产生伤人的碎块。1.5室内环境设计要求。中心控制室中重要房间为全封闭状态,如操作室、工程师室。室内照明只能采用安全的人工照明,也要随之安装应急照明系统。为了保障室内温度、湿度的合理,设计时要选取智能空调控制系统。一般情况下,中心控制室内湿度、温度应保持不变。还需考虑到室内墙壁采取颜色较浅、不积灰不反光的涂料,且进行吊顶处理。对于具有设备运作的房间也要控制室内噪声大小,不得影响设备的正常操作。

2石化企业中心控制室结构设计重点分析

2.1防爆、抗击能力设计。中心控制室处于较危险的环境之中,在设计时要以提升其防爆、抗击能力为主要考虑内容。其结构设计要严格遵守《石油化工控制室抗爆设计规范》,一旦发生爆炸事故,整体建筑结构要足以抵挡冲击波产生的压力。因此,中心控制室的结构设计大多采取长方形钢筋混凝土结构。

2.2工作人员人身安全设计。以工作人员安全为中心进行设计,就要采取专业的计算机软件来精确计算相关冲击波的参数,并进行安全模拟,设计中还要考虑到操作设备的实际状况及自然环境的影响,如温度、风力等。根据模拟结果进行反复分析,选取工作人员安全性能最高的结构。

2.3建筑裂缝的设计。以《石油化工控制室抗爆设计规范》为建筑结构设计标准,不需要进行计算验证结构中一些部件可能存在的裂缝,但不能作为忽略结构抗压性的理由,要确保整体结构在冲击波下仍然坚实。同时,中心控制室的规模随着石油化工企业的规模扩大而不断扩大,面对中心控制室大空间、大尺寸的情况,要更多考虑到建筑墙壁的耐高温性。

2.4防爆孔洞的设计。设计时要减少窗户数量,重要房间除留有进出门外要进行全面封闭。门窗要求达到抗击冲击波压力的外墙的同等质量,且门窗方向要错开危险区域。同时,要设置专门的电缆沟来引进电缆,沟内还要以砂石填充,孔洞洞口封闭时要采用质量较好的防火材料。

3结语

石油化工在今后的发展中,优化企业中心控制室建筑结构的设计依旧是行业发展的重要环节。面临时代的新要求,中心控制室建筑结构的设计要不断应用先进技术、优化设计流程来保障建筑的安全。

参考文献:

[1]玉耀民,张成.浅谈石油化工企业中心控制室建筑结构设计[J].化工周刊,2018,(05):8-9.

[2]邢子英.关于石油化工企业中心控制室建筑结构设计的探究[J].石油化工自动化,2016,(04):25.

[3]罗天刚.石油化工企业中心控制室建筑结构设计初探[J].化工管理,2017,(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