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结合工程实例,论述了设计理论及方法,结构选型和应考虑的因素并由此设计出经济合理的桩基础。 

  关键词:桩基础;片筏基础;基坑支护 

  中图分类号:TV55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工程概况 

  本工程为框架一剪力墙结构,高80m,总建筑面积为约2.5万平方米,地下室二层,裙楼三层,地上23层,其中地下室及裙楼用作车库及设备用房,塔楼为住宅房。 

  2、地质条件 

  该场地原为剥蚀残丘及冲洪积阶地地貌,后经人工堆上填平,地形平坦,场地地面标高介于19.65―20.45之间.场地内地层白上而下分述如下: 

  2.1人工填土,主要为索填土,由粘性七混少鼍砂、石块并夹有少量垃圾所组成.稍湿,松散~稍密状态,层厚0.5~2.8米。 

  2.2埋藏植物层,以粘性土为主,含少量砂、植物根系,湿,可塑状态,层厚0.30~0.50米。 

  2.3淤泥质粉质粘土,灰黑、灰、暗灰黄色。不均匀含少量粉细砂和有机质.湿~饱和,软翅状态,层顶埋深0.90~2.8米,层厚0.6~01.50米。 

  2.4粉细砂混粘性土,灰白、灰黄、黄白等色。该层不均匀地含有l0~400%粘性土,并含有少量砾石,湿、松散~稍密状态。层顶埋深1.00~4.30米.层厚0.40~1.90米。 

  2.5粉质粘土,橙黄、褐黄色。由粘性土混少量角砾、砾砂等组成,呈网纹状结构。层顶埋深0.50~2.30米,层厚0.03~2.40米。 

  2.6砾质粉质粘土,褐黄、灰黄、浅灰绿色。由花岗片麻岩风化残积而成,稍湿~湿,可~硬塑状态,层顶埋深2.10~4.70米,层厚为11.20~18.40米。 

  2.7全风化花岗片麻岩:灰黄、黄褐色。岩石风化剧烈,矿物多已风化成粘性土,局部夹强风化碎块,岩打软硬不均,厚岩结构清晰,岩芯呈土状,湿,坚硬状态。层顶埋深14.30~21.00米,层厚8.20~17.70米。 

  2.8强风化化岗片麻岩:褐黄、灰黄色。岩石风化强烈,岩芯呈土状或块状,岩块手町折断,合金易钻进。层顶埋深24.00~33.50米,层厚1.20~10.10米。 

  2.9中风化花岗片麻岩:灰黄、浅灰色.岩芯呈碎块状,岩块手折不断,合金钻进较难。各孔均遇见该层,层顶埋深25.00~40.10米,层厚0.15~2.90米。 

  2.10微分化花岗片麻岩:灰绿、青灰色。岩石局部裂隙发育,断口新鲜,岩芯呈碎块状。短柱状,岩芯脆硬。层顶埋深25.60~40.80米,揭露厚度0.40~25.60米。 

  根据土层剪切波速测定结果、覆盖层厚度,按《建筑抗震设计规范》(CB50011一2010)的有关规定划分:本场地土类型为中软土,建筑场地类别为II类。 

  3基础设计思路 

  基础设计时必须考虑建筑物超长应采取的措施.设计需考虑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应力以及地基不均匀沉降的影响.所以,在结构设计时需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 

  3.1适当距离设置施工后浇带,并加强养护; 

  3.2混凝土掺加膨胀剂、减水剂、粉媒灰及减少水泥用量; 

  3.3合理设计地基基础,严格控制建筑物的沉降和不均匀沉降差. 

  鉴于以上因素,地下室顶板和底板采用预留施工后浇带分段浇筑的方法,防止混凝土收缩引起的结构次应力与结构开裂.地下室外墙、底板应采用抗渗混凝土,并采取防腐措施. 

  4、基础选型与设计 

  《地质勘察报告》中建议,本工程多层部分以中风化花岗片麻岩作为桩端持力层,高层部分以微风化花岗片麻岩作为桩端持力层。 

  在参考《地质勘察报告》中建议的同时,结合本公司多年的高层设计经验,设计组对高层主楼部分的基础选型提出了二种方案。其一是:高层部分以中风化花岗片麻岩作为桩端持力层,并作扩大头,以充分利用桩身承载力:其二是:以微风化花岗片麻岩作为持力层。后来,经过进一步的分析,发现本工程场地中,中风化花岗片麻岩层较薄,层厚最薄处仪为0.15米,且分布情况不可知,桩端扩大头没法做,施工操作比较困难。且由于桩端应进入持力层一定深度如按《商规》桩端进入基岩深度取0.5~1.0倍的桩径,这样将造成部分桩的桩端持力层为中分化岩,部分为微分化岩。因此为方便施工且统一桩端持力层,决定将桩端持力层定为微风化岩层,微风化岩层的承载力标准值为8500kPa'换算成设计值后与桩身强度(采用C25混凝土)相当,不需要做扩大头。这样桩的总长度增加并不大,但设计更合理。 

  裙楼基础设计也有二种方案:一种是考虑与主楼商层部分基础型式统一。采用桩基础,桩端位于强风化岩层;另一种方案为裙楼采用片筏基础。以粉质粘十层作为持力层,根据《地质勘察报告》中提供数据,粉质粘土层承载力标准值kc=2加kPa,考虑深度、宽度修正后,承载力更高,是可以满足承载力要求的。第一种方案的优点是裙楼与主楼基础型式统一,基础沉降变形小.但缺点是造价受比片筏基础高:第二种方案的优点是造价相对较低,但由于主楼与裙楼采用不同的基础型式,二者之问不可避免地存在沉降差。如采用第二种方案,则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以解决这个问题,本工程从节省工程造价的角度出发,最后采用了片筏基础型式。为了解决沉降变形差异问题,本工程综合采用了“调”、“放”、“抗”的方法。 

  4.1用“调”的方法.调节主楼、裙楼二者之间的沉降变形。由于主楼采用桩基础,桩端持力层为微风化岩层,主体部分沉降变形很小,要减小沉降差,就要尽量减少裙楼片筏基础部分的沉降变形。为此,设计时裙楼部分将地梁做成反梁,将基础底板底而做平,以避免因开挖地梁槽对地基土的扰动。另外,设计时将裙楼片筏基础底板每侧往外挑板1300mm,一方面可以通过土体压重从而避免裙楼在水反力作用下被抬起,同时通过挑饭,增大了基础底面积,这样基底单位面积上承受的荷载较小。附加应力较小,地基沉降变形也随之减小。 

  4.2采用“故”的方法.施工期间在主楼、裙楼之间设沉降后浇带,待裙封顶60天后再浇筑后浇带。这样在施工期间主楼和裙楼基础完全脱开,可以自由沉降,待浇筑后浇带时,裙楼沉降已经摹本稳定。 

  4.3采用“抗”的方法,考虑到后浇带浇灌后,主楼、裙楼之间可能仍存在微小的沉降差异,则采用“抗”的方法,增大主楼、裙楼相接处裙楼片筏基础底板、地梁的刚度,并加强配筋,靠基础自身的刚度来抵抗沉降差。 

  5需考虑因素: 

  5.1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二、三级抗震墙设置构造边缘构件的最大轴压比不能大于0.3,也即三级的抗震墙,当轴压比>0.3 时,应该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当轴压比≤0.4 时,λv=0.12,当轴压比>0.4 时,λv=0.12,λv 为约束边缘构件的配箍特征值。 

  5.2剪力墙与平面外相交楼面梁刚接时,应确保楼面梁水平钢筋的锚固长度。在不影响建筑空间布置的前提下,设置壁柱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当受建筑门窗洞口或者里面效果的限制情况下,尽量采用小直径的钢筋。   

  结束语 

  本工程现已投入使用,地下室没有发现任何开裂、渗水现象,沉降观测资料也表明丰楼、裙楼沉降稳定.事实说明了本工程采用的基础型式及采取的处理措施是可行的,合理的为建设单位节省了大量的工程造价。   

  参考文献 

  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2010 版(GB50011-2010)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3.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4.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广东省标准)(DBJ15-31-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