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施工中的通病及防治

摘 要:结合地铁施工现场,总结地铁明挖区间隧道衬砌钢筋混凝土施工中的通病及防治措施

  关键词:混凝土;通病;防治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事业的突飞猛进,地铁区间隧道在施工设备和施工技术方面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了使混凝土达到内实外美的效果,必须对混凝土的施工技术做全面了解,才能在施工过程中对一些质量通病进行防治,下面就以地铁明挖区间隧道衬砌混凝土施工为例,简单介绍其施工中的通病及防治措施,仅供参考。

  1、 蜂窝的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蜂窝——当砂浆没有填满粗集料之间的孔隙时就会产生蜂窝,外观表现为混凝土砂浆少,局部石子多,石子之间出现空隙,形成蜂窝状的孔洞。

  1.1 产生原因:(1)、一般是漏震或者是震捣不到位造成的;(2)、还与混凝土配合比选择不当有关;(3)、混凝土搅拌时间短,振捣不密实;(4)、未按操作规程灌注混凝土;(5)、混凝土没有分段、分层灌注,振捣不实或下料与振捣配合不好,未振捣又下料;(6)、模板孔隙未封堵好,或模板支撑不牢固,造成严重漏浆。

  1.2 防治措施:首先应均匀布料,混凝土自由倾落高度一般不得超过2m,如超过,要采用串筒、溜槽等措施下料;同时应避免混凝土拌和物产生离析,墙体混凝土进入仓内应左右对称、水平、分层连续浇注,至顶板交界处间歇1-1.5h,然后再浇筑顶板混凝土;顶板混凝土应连续水平、分台阶由边墙、中墙分别向结构中间方向进行灌注;顶板混凝土灌注至高程初凝前,应用表面振捣器振捣一遍后再抹平;混凝土每层层厚必须控制在30cm~40cm,震捣时振动棒应等间距的垂直插入混凝土中,其移动间距控制在其作用半径的1.5倍以内,前后两次震动棒的作用范围应当有重叠,同时震动棒应快速插入下层混凝土10cm,混凝土密实后慢慢拔起。全部振捣密实后才能进行下一层的浇注;同时应经常观察模板、支架、堵缝等情况。发现有跑模现象立即停止灌注,并在混凝土初凝前修整完好。

  选择合适的衬砌混凝土配合比,严格按施工配合比拌料,控制好混凝土坍落度,并避免模板漏浆现象,同时应将模板上的残留砂浆清理干净,对防止蜂窝出现有很大作用。

  2、 麻面的产生原因及防治施措

  麻面----混凝土表面局部缺浆粗糙,或有许多小凹坑,但无钢筋和石子外露。外观表现为混凝土表面无光泽。

  2.1 产生原因:(1)、模板表面粗糙或清理不干净;(2)、钢模板脱模剂涂刷不均匀,拆模时出现粘模现象;(3)、产生漏浆现象;(4)、混凝土振捣不密实,一部分气泡停留在模板表面。

  2.2 防治措施:模板表面需清理干净,且缝隙拼接严密,防止漏浆。钢模板涂脱模剂时要涂刷均匀。混凝土必须按操作规程分层均匀振捣密实,严防漏捣,每层混凝土均匀振捣至气泡排除为止。

  3、 气泡的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3.1 产生原因:容易产生气泡的是地板与墙身结合的部位,捣固时产生的气泡在上升中会附着在钢模板上产生气泡。气泡的数量与震捣设备和震捣方法有关,也与配合比、浇筑部位及其他因素有关。

  3.2 防治措施:为减少气泡生成,应尽量采用表面光滑的模板,脱模剂不可太粘,以免滞留或粘住水和气泡,每层混凝土不可铺设太厚,震动棒的震动间距应当控制在30cm 以内,震动时间酌情延长,但震动棒不能接触模板。此外混凝土含砂率不可太大,含砂量过多的混凝土气泡很难上升逸出。

  4、 砂线的产生原因及施防治措

  4.1 产生原因:模板漏浆就会产生砂线,产生砂线也与混凝土水泥用量不足、坍落度过大以及集料级配不良等因素有关。

  4.2 防治措施:对于每施工段的挡头板处的缝隙要封堵密实,对于新老混凝土的接茬处及侧墙、中隔墙与小边墙处的缝隙,采用双面胶带粘实的办法克服漏浆现象的产生,并严格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即可基本克服砂线的产生。

  5、 新浇混凝土墙身及顶板与老混凝土之间出现错台的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5.1 产生原因:模板支撑不牢固,或者模板变形后不能与上次浇筑的老混凝土密贴均会造成环向错台。

  5.2 防治措施:首先应校正模板,同时应对模板的支撑杆件进行详细检查,浇筑混凝土时应两侧对称布料,同时应派专人对模板随时检查,发现有变形趋势应及时加固处理。

  6、 冷缝的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6.1 产生原因:在混凝土浇筑中,当前一层混凝土凝结硬化达到一定程度,再继续浇筑上一层混凝土,上下两层混凝之间的粘结就会受到损害,当下层混凝土达到初凝再继续浇筑上一层混凝土,两层混凝土之间便会形成冷缝。

  6.2 防治措施:首先要保证混凝土浇筑时的连续性。冷缝可由缩短两层混凝土浇筑时间的间隔加以消除,采用台阶式浇筑方法减少暴露混凝土面积,也可以增加设备人员加快浇筑速度,防止混凝土表面初凝,但若待料时间过长,如冷缝难以消除,则应按施工缝处理。因混凝土浇注量大或拌和与浇筑设备不足及运距较远时,可掺用缓凝剂,延长两层混凝土之间允许的施工间隔,既方便了施工,并可避免产生冷缝。

  7、 空洞的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空洞-----混凝土结构内有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

  7.1 产生原因:(1)、在钢筋密集处或预埋件处,混凝土灌注不畅通,不能充满模板间隙;(2)、未按顺序振捣混凝土,产生漏振;(3)、混凝土离析,或严重漏浆;(4)、混凝土工程的施工组织不好,未按施工顺序和施工工艺认真操作;(5)、混凝土中有硬块和杂物掺入,或木块等大件料具掉入混凝土中;(6)、不按规定下料,一次下料过多,下部因振捣器振动作用半径达不到,形成松散状态。

  7.2 防治措施:(1)、在钢筋密集处,可采用细石混凝土灌注,使混凝土充满模板间隙,并认真振捣密实;机械振捣有困难时,可采用人工捣固配合;(2)、采用正确的振捣方法,严防漏振;(3)、严格控制混凝土下料;(4)、防止砂、石中混有粘土块或冰块等杂物;(5)、加强施工技术管理和质量检查工作。

  8、 露筋的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露筋-------钢筋混凝土结构内的主筋、副筋或箍筋等露在混凝土表面。

  8.1 产生原因:(1)、混凝土灌注振捣时,钢筋垫块移位或垫块太少甚至漏放,钢筋紧贴模板;(2)、钢筋混凝土结构断面较小,钢筋过密,如遇大石子卡在钢筋上,混凝土水泥浆不能充满钢筋周围;(3)、因配合比不当混凝土产生离析,浇捣部位缺浆或模板严重漏浆;(4)、混凝土振捣时,振捣棒撞击钢筋,使钢筋移位;(5)、混凝土保护层振捣不密实,或木模板湿润不够,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多,或拆模过早等,拆模时混凝土缺棱掉角。

  8.2 防治措施:(1)、灌注混凝土前,检查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是否准确;(2)、按设计及规范要求固定好垫块;(3)、钢筋较密集时,选配适当的石子。石子最大颗粒尺寸不得超过结构截面最小尺寸的1/4,同时不得大于钢筋净距的3/4;(4)、严禁振捣棒撞击钢筋。在钢筋密集处,保护层混凝土要振捣密实;(5)、混凝土自由顺落高度超过2m时,要用串筒或溜槽等进行下料;(6)、拆模时间要根据试块试验结果确定;(7)、操作时不得踩踏钢筋,如钢筋有踩弯或脱扣者,及时调直,补扣绑好。

  九、结束语:

  隧道模筑衬砌混凝土作为持久保持隧道功能的重要结构,除应满足使用要求,增强安全感外,还必须具有美观耐久的功能。预防质量通病的关键是在施工中必须加强与混凝土生产有关的管理技术、质检、拌和、运输、立模、灌注等人员的岗位培训,从管理及施工工艺上保证施工质量,达到克服质量通病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混凝土技术。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2] 地下铁道工程施工技术及验收规范。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