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灌注桩施工中常见质量问题及控制措施

  摘要:本文通过对水下钻孔灌注桩现场施工过程中,在清孔、泥浆护壁、防止钢筋笼上浮、坍孔、断桩等容易出现质量问题的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的成因,对出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整改办法和补救措施。

  关键词:水下灌注桩;施工;质量问题;控制研究

  水下灌注桩施工容易在清孔、泥浆护壁、水下砼浇筑过程中出现问题,稍有不慎,常常会造成坍孔、钢筋笼上浮和断桩等质量问题。

  一、清孔

  (一)清孔的目的是抽、换孔内泥浆,降低孔内水的泥浆相对密度,确保孔内沉淀成厚度满足设计要求。清孔不当,容易引起清孔后孔底沉淀超厚。

  (二)清孔有掏渣法、喷射法、抽浆清孔法几种。掏渣法清孔不能降低泥浆的相对密度,灌注混凝土时,会有部分泥浆成分沉淀至孔底使桩尖沉淀层加厚。喷射清孔时,射水(或射风)的压力过大易引起坍孔;压力过小,又不能有效翻动孔底沉淀物。同时切忌采用加深孔的深度来代替清孔。

  (三)控制措施:

  1.清孔应根据设计要求、钻孔方法、机具设备条件和土层情况选定适合方法,应达到降低泥浆相对密度、清除钻渣、沉淀层或尽量减少其厚度的目的。清孔中应注意始终保护孔内流水头,以防坍孔。

  2.清孔后,应从孔口、孔中部和孔底部分提取泥浆,测定要求的各项指标,三部分指标的平均值应符合质量标准的要求。

  3.清孔后,可将取样盒吊到孔底。灌注水下混凝土前,取出样盒检查沉淀在盒内的渣土,其厚度应不大于设计规定。

  二、泥浆护壁

  (一)泥浆的制备和处理:除能自行造浆的土层外,泥浆制备要选用高塑性粘土或膨润土。拌制泥浆要根据施工机械、工艺及穿越土层进行配合比设计。废弃的泥浆、渣要按环境保护的有关规定处理。

  (二)泥浆护壁要符合下列规定

  1.施工期间护筒内的泥浆面要高出地下水位1.0m以上,在受水位涨落影响时,泥浆面要高出最高水位1.5m以上。

  2.在清孔过程中,要不断置换泥浆,直至浇筑混凝土。

  3.浇筑混凝土前,孔底500mm以内的泥浆比重要小于1.25;含砂率≤8%;粘度28s。

  4.在易产生泥浆渗漏的土层中要采取维持孔壁稳定的措施。

  (三)泥浆指标控制

  对于施工规范中泥浆的控制指标:粘度测定17—20min;含砂率不大于6%;胶体率不小于90%等在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无论对于成孔质量还是最终对桩的承载能力的发挥,泥浆质量都是重要因素。

  三、坍孔

  (一)坍孔的具体原因主要有:

  1.护壁泥浆密度和浓度不足,起不到可靠的护壁作用;2.护筒埋深位置不合适,埋设在砂或粗砂层中;3.成孔速度太快,在孔壁上来不及形成泥膜;4.孔内水头高度不够或出现承压水,降低了静水压力;5.掏除钻渣或下放钢筋笼时,撞击孔壁;6.排除较大障碍物形成较大空洞而漏水致使孔壁坍塌。

  (二)防止坍孔的控制措施:

  1.在松散砂土中钻进时,应控制进尺,对泥浆的密度、粘度和胶体率进行调整;2.将护筒底部贯入粘土中0.5m以上;3.根据地质情况合理选取成孔速度;4.如地下水位变化大,应采取升高护筒、增大水头,或用虹吸管连接等措施;5.从钢筋笼的绑扎、吊插以及定位垫块设置等环节均予以充分注意;6.如孔口发生坍塌,应先探明坍塌位置,将砂和粘土混合物回填到坍孔位置以上1—2m,如坍孔严重,应全部回填,等回填物沉积密实后再进行钻孔。

  四、防止钢筋笼上浮

  (一)钢筋笼上浮常见的原因有:钢筋笼在制作、堆放、起吊、运输等过程中不符合规范要求。钢筋骨架内径与导管外壁间距过小,粗骨料粒径太大,主筋搭接焊接头未焊平,在提升导管过程中法兰盘挂带了钢筋笼;或因钢筋骨架主筋弯曲、骨架整体扭曲,箍筋变形脱落或导管倾斜,使得钢筋与导管外壁紧密接触;导管与钢筋笼间混凝土已凝结,提升导管时将钢筋笼带出;或因混凝土浇灌速度过快,混凝土面升至钢筋笼底,产生向上“浮力”导致钢筋笼上浮。若发生钢筋笼上浮,应立即查明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防止事故重复出现。

  (二)相应措施

  1.对钢筋笼不符合设计要求,发生上浮事故的处理。要在灌注桩的上段增加局部钢筋,并设固定装置以防钢筋笼上浮,或者采取其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如严格控制钢筋笼骨架的加工质量,防止变形。确保钢筋笼内径与导管外壁之间的空隙,大于骨料最大粒径的2倍。

  2.在混凝土浇灌过程中,随着导管拔出而出现钢筋笼上浮,应立即控制混凝土浇灌量及浇灌速度,反复上下摇动导管或单向旋转,处理好笼与导管之间的挂带现象;若钢筋笼上浮不停止,应中止浇灌混凝土,拔出导管后,向孔内回填粘土,该桩作为废桩处理,并应与设计人员联系重新补桩。

  五、断桩

  (一)常见断桩的原因主要有:

  1.混凝土配合比不当、原材料不符合规定。2.在饱和淤泥质粘性土中,成孔后由于粘性土的回淤力和超孔隙水压力,压缩孔壁造成缩颈或缩孔。

  (二)预防措施及处理方法

  1.对于断桩事故处理,看断点处的位置,可采用扩大桩径的办法(通过设计人员重新核算满足设计要求),或采取在桩身混凝土中钻孔,用压力灌浆加固,或者采用换桩芯及补桩等方案处理。

  2.钻孔灌注桩在进行水下混凝土浇注时,还应注意以下事项:

  (1)混凝土必须具有良好的和易性,配合比应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事先通过试验确定。坍落度一般采用160—200mm;细骨料应尽量选用中砂,含砂率宜为40%~45%;粗骨料应尽量选用河卵石,也可用碎石,粒径不宜大于40mm。

  (2)导管壁厚不宜小于3mm,直径可采用200—250mm,导管最下端一节的底部应焊加强箍。

  (3)储料斗内混凝土的初存量,必须满足首次灌注时导管底端能埋入混凝土体0.8—1.2m,导管底端到孔底距离应保持300~500mm,以利于混凝土自导管顺利排出,随着孔内混凝土面的逐渐上升,导管底端埋入管外混凝土面下的深度一般应保持2—3m,并不得小于1.0m。

  (4)钻孔灌注桩的混凝土充盈系数不得小于1.0,一般土质取1.1,软土取1.2—1.3。

  六、结语

  引起钻孔灌注桩质量事故的原因较多,各个环节都可能会出现重大质量事故。钻孔灌注桩的施工质量忧患应以预防为主处治为辅,在桩基工程开工前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认真审查地质勘探资料和设计文件,实行会审和技术交底制度,做好现场试桩工作,把握好桩位测量、护筒埋设等前期工作。施工过程控制好钻杆钻进速度,抓好泥浆浓度、比重和含泥量控制,防止塌孔,认真做好清孔工作,确保沉淀层厚度满足要求;控制水下砼拌和与浇筑质量,以及浇筑速度,防止钢筋笼上浮和产生断桩现象。同时应当注意对桩的成孔、灌注过程做好详尽的各项施工记录,这对后期的质量评估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桩的质量评价应依据超声波测试,结合施工记录和钻芯情况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

  参考文献:

  [1]《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J041-2000)

  [2]《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JF80/1-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