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光方式,在现代建筑采光方式上产生整合与分解两种发展趋势。建筑采光方式和自然光室内空间效果光是建筑空间得以呈现、空间活动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之一。尽管目前人工光已经普遍应用于建筑室内照明,但是自然光仍然具有人工光无法替代的优势。 

  关键词:建筑采光;人工照明;室内设计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6-0197-01 

  自然采光本身并不能节约能源,只是在采用自然采光时,通过关闭或调节一部分照明设备,节约照明用电;同时,还可以减少照明设备向室内的散热,减小空调负荷。但是在室内获得天然光、增加室内照度、减少照明用电的同时,也会增加太阳辐射得热,所以需要采取一定的遮阳措施,避免过多的太阳得热。遮阳技术的应用是当今实现建筑绿色化和建筑节能的重要措施之一,它能够有效减少进入室内的太阳辐射,降低空调负荷,减少光污染,避免产生眩光,改善采光均匀度。资料表明,照明用电占整个商业建筑能耗的25%~40%。而自然采光在特定的情况下可以节省52%的照明用电,数量相当可观。 

  随着照明节能技术的发展,如半接地式荧光灯、高频电子发生器和光亮传感器等的发明,大大减少了照明用电。现代建筑都采用先进的照明系统,照明负荷甚至低至10w/m,与占据建筑总数大多数比例的既有建筑相比,新建筑自然采光的节能潜力要小得多。午后是建筑能耗的高峰时段,也是天然光最强的时候.所以采用自然采光可以削减建筑负荷峰值。只有搞好了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才能使建筑节能工作大见成效。欧洲和北美在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大大降低了既有建筑的能耗。 

  值得注意的是,自然采光设计要尽量避免对人体的一些负面影响,如减少太阳辐射、避免眩光、避免与声光设备发生冲突以及保证个人隐私等。 

  建筑专家,灯光专家眼科医生,图书馆员及读者,对于采光均有不同的看法。过去,以至现在,日光是照明的主要来源,但天气好坏及季节差别、文献载体的不同,采光角度也应有所区别,馆内不同场所的人工照明也应有所区别,因此,在设计采光时,必须提供 质量和数量的照明设备,允许最大程度的采光效益和创造安逸的阅读环境。 

  采光分天然采光和人工照明两种。天然采光是最主要、最经济的光源。如何利用天然光,是图书馆建筑设计中一个主要问题。书刊资料纸张特别容易受损伤的原因主要(但不是全部)是由各种自色光源中紫外线的幅射引起的。日光是最有破坏危险的光源。破坏程度决定于照度和照射时闻,一般说来与照度和照射时间是一致的,照度越高,损坏越大;照射时间越长,损坏越严重。天然采光虽然是最主要、摄经济的光源,但却不够稳定,随着季节,时间和气象条件而不断变化。 

  大致天然光有三个不足: 

  1.天然光不论是由墙壁或屋顶射入都将对灵活经济地使用地面面积和墙面有一定的限制。 

  2.对伴随天然光而来的热、冷和眩光,必需作适当的防护措施,这是耗资很大的,窗玻璃不仅透光,而且导热。 

  3.照度有大幅度的变化:一个晴朗的夏日照度会比一个阴霾的冬天大25倍,而人的眼睛对于变化是很敏感的,这个量的十分之一的变化,在连续阅览的情况下已经是不能接受的了。另外,光线角度甜连续变化虽然是可以预先知道的,但对于一些专心的读者也经常会引起千扰。 

  我国图书馆闷览室通常是在白天刊用采光。阅览室天然采光是以窗子面积与地板面积之比(称之为采光系数),来作为衡量采光的标准。随着设计的深入,应作必要的采光计算,进行校核。采光既要充分,又要注意照度均匀,又不宜过强,避免出现强张的眩光。 

  眩光是由亮度过高或亮度比过强而引起的一种特殊视觉状态。轻微的眩光使眼睛受到刺激,感到不适,强烈眩光,妨碍视功能正常工作。眩光取决于许多因素,如光源和反射光的亮度,光源的大小和位置,可见光源的数量等,在一个开敞的空间里,由于可见光源数量多,出现眩光的危险也就比较大。控制眩光最常见的方法将是使所有光源的光线都向下照射,把水平方向放射的光线都遮掩起来,但这当然会减低光线水平照射到书架面的效率。通常在白炽灯周围装置大的灯罩来控制眩光,但是必然的结果是降低光效和限制内部设计。 

  闷览室最常见常用的天然采光型式是侧窗(最好使天然光线从左侧射入)。优点是开肩方便,维护简单,造价也经济。倒窗分单倒采光和双层采光,少数房间也可以用天窗,即顶都采光。此外,也有把侧面采光与顶都采光结合起来使用的,这叫做混合采光。 

  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表明,太阳的全光谱辐射是人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长期感到舒适满意的关键因素。此外,窗户在完成天然采光的同时,还可以满足室内人员与自然界视觉沟通的心理需求。因此,建筑物充分利用天然光照明的意义,不仅在于获得较高的视觉功效、节能环保,而且还是一项长远的保护人体健康的措施。 

  参考文献: 

  [1]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1年修订. 

  [2]室内照明设计.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