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土木工程也随之呈现出迅速发展的态势。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地基基础是保证建筑物安全和使用功能的关键之一,无论是设计阶段,还是施工技术选择阶段,都应当格外的注意施工与设计之间的协调性,对基础工程予以综合性的考虑。文章主要探讨房屋建筑基础的设计与施工及地基处理技术,希望以此为土木工程的质量提供保障,促进土木工程健康、快速、可持续的发展。

关键词:基础工程;注意事项;施工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建筑物的全部载荷都由其下方地层承担,受建筑物影响的那一部分地层称为地基,建筑物向地基传递载荷的下部结构称为基础。在建筑物的建设过程中,有两个因素能够决定建筑物的建筑质量及其安全性,即地基质量与基础质量。这两个因素也是保证建筑功能安全使用的提前条件。因此应选用合理的设计方案,采取有效的施工技术措施,才能有效保证工程的施工质量,保证建筑的安全性。

1基础工程的设计的基本要求

基础工程设计包括基础设计和地基设计两部分。基础设计主要包括形式的选择、埋置深度大小、基底面积大小、基础内力计算等。基础结构的形式很多,对某一高层建筑物,设计时应从能适应上部结构、符合使用要求、经济上较为合理等方面综合考虑,才能得出最优化的方案。

1.1基本要求

在对基础进行相关设计时,建筑物建成后能否正常、安全以及高效的使用,需要做到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强度的要求。地基上基础作用的荷载重量要在地基的承载范围之内,绝不能超过地基的承载范围,否则会出现坍塌。桩基础或是复合桩的基础要求基地总荷载小于或等于桩基承载力与桩间地基土承载力的总和,且还需具有一定的安全储备能力。其次,变形的要求。当基础沉降或是其他特性在变形过程中与建筑物的允许值相比较小时,则要求地基计算的变形量应当低于建筑物允许的变形值范围,以此来保障结构不受变形的影响而正常使用。最后,上部结构的要求。地基在建设时,需要充分符合上部结构的相关要求,如刚度、耐久性以及强度等。

1.2其它要求

为保证在垂直载荷和水平载荷作用下的稳定性,基础应满足一定的埋置深度要求。在确定埋置深度时,应充分考虑建筑的高度、地基土质、抗震设防烈度等因素。此外,还应综合考虑工程地质条件、抗震设防要求、基础施工技术难度、造价、合同工期、周围建筑物和环境条件等因素,设计出符合现场条件、可操作性强的方案。

2基础施工技术的注意事项

2.1桩基础施工

桩基础由设置于土中的桩和承接基础结构和上部结构的承台组成。桩有预制桩、灌注桩、人工挖孔桩(墩)和钢桩等,具有承载能力大,能抵御复杂荷载以及能良好地适应各种地质条件的优点,尤其是对于软弱地基土上的高层建筑,桩基础是最理想的基础形式之一。根据施工方法,桩分为预制桩和灌注桩两类。(1)钢筋混凝土预制桩施工。首先,打桩时桩的垂直偏差应控制在1%以内,平面位置的偏差,单排桩不大于100mm,多排桩一般为0.5~1个桩的直径或边长。打桩过程中,若出现以下桩顶粉碎或桩身粉碎,需停止打桩。待采取相关措施处理之后才可继续打桩;其次,注意桩身受锤击应力而导致的水平裂缝,采用重锤低击和较软的桩垫可减少锤击拉应力。此外,在已有建筑群中施工,打桩可能会引起地下管线和已有建筑物的损坏,应采取挖防震沟、控制打桩速度等措施对已有构筑物进行保护。(2)混凝土灌注桩施工。首先,直接通过机械在桩位上打孔,将钢筋放入桩内,然后再向内灌注泥浆成桩,不受底层变化影响,节省材料,且振动小;其次,泥浆护壁成孔灌柱桩要在清理和平整好施工现场后设定桩基轴线的定位点、水准点和每个桩的位置,并做好相应标记。此外,埋设的护筒应是4~8mm的钢制板,围城圆筒后的内径要大于钻头直径0.1~0.2m,露出地面的护筒高度应在0.4~0.6m,护筒上部要开1~2个溢浆孔。(3)避免基础不均匀沉降的施工技术。首先,逆作法施工,即在施工中加设中间桩及地下连续墙,以此来抵挡一定的土量,从而使土的重量与主体结构的自重达到平衡状态,这样就能有效减少沉降量;其次,应力消除法施工,即在打孔的同时,用高压水枪冲刷孔内泥浆,从而使钻孔过程中基础结构承受应力的有效面积减小,孔壁位置的局部应力则增加而将孔周边的土挤出,应力因边界条件发生变化而重新分布,最终使建筑基础的整体发生沉降,这样就能避免不均匀沉降。

2.2地基处理技术

当工程场地地基土层的工程性质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常对地基采取加固、补强、抗渗、排水等措施改善地基的工程性质。需处理地基有软土、粉质土、砂土等,在上述地基土中施工时,常出现地基承载力不足、沉降时间过长、不均匀沉降、渗漏量过大等现象。一旦施工过程中不及时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严重影响建筑物安全及正常使用。因此,在施工中应当采取有效的地基处理方式。主要处理方式:①碾压及夯实方式,主要适用于碎石土、砂土、粉土、低饱和度粘性土、杂填土等;②换土垫层方式,主要适用于处理地基表层软弱土;③排水固结方式,主要适用于处理饱和软弱黏土层;④振密挤实方式,主要适用于处理松砂、粉土、杂填土及湿陷性黄土等;⑤置换及拌入方式,主要适用于处理粘性土、冲填土、粉砂、细砂等;⑥加筋方式,主要适用于处理软弱土地基、填土及陡坡填土、砂土等;⑦其它方式,如灌浆、冻结等。

2.3基坑工程施工

(1)坑底开挖。首先是接近坑底时一定要用人工挖土。挖土机不但无法平整坑底,还容易局部超挖;其次是应设置相应的集水坑,以便坑底的积水能够及时的排除。集水坑与基坑挡墙内侧的距离应当大于1/4基坑宽度。集水坑的局部挖深对基坑稳定和变形的影响,施工中应注意将其不利影响降到最低程度。(2)基坑围护。由于施工场地的局限性,施工中往往在基槽平面外没有足够空间进行安全放坡,且为了保证基坑周边建筑物、构筑物及地下管线不受损坏,就需要设置围护结构。围护结构既要保证基坑周边未开挖土体的稳定,满足地下结构施工的空间,又要保证施工作业面在地下水位以上。常用基坑围护结构形式有:①放坡的开挖以及相关简易的支护;②当基坑土质较好以及开挖深度较小时,可使用悬臂式围护结构;③当基坑较为浅显、变形控制要求较低以及周围场地较为宽阔时,可以使用重力式围护结构;④当基坑的深度较深时,可以使用内撑式围护结构;⑤当基坑的土质属于黏土或砂土时,可以使用拉锚式围护结构。此外,还有沉井围护结构、门架式围护结构、加筋混凝土维护结构等。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基础工程质量的好坏受到设计与施工技术等方面影响,如果其质量无法达标,将严重直接影响后续各项环节的施工质量。因此,在基础施工的过程中,应当站在长远发展的角度,对设计、施工、地基处理等方面进行充分的优化,并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开展施工操作,这样才能切实的保障工程施工的质量,促进土木工程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黄立中.水利工程地基基础岩土试验检测注意事项及分析[A].中国武汉决策信息研究开发中心、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基于公共管理学视角的决策研讨会论文集(上)[C].中国武汉决策信息研究开发中心、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5:1.

[2]滕延京,宫剑飞,李建民.基础工程技术发展综述[J].土木工程学报,2012,(5):126-140+161.

[3]马六锋.高速铁路线下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与评估若干技术问题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

[4]梁钰锟,马振东.基于DEMATEL法的基础工程施工风险分析[J].工程管理学报,2010,(2):164-167.

[5]赵亚辉.重载铁路特大桥墩施工中PHC管桩试验分析研究[J].工程技术研究,2017,(4):114+116.

[6]施斌,徐洪钟,张丹,等.BOTDR应变监测技术应用在大型基础工程健康诊断中的可行性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4,(3):493-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