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混凝土价格低廉,稳固性好,并且原料丰富,是当代土木工程建设最主要的原料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当中。混凝土浇筑技术也是我国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中经常采用的主流技术,但由于混凝土浇筑技术在我国起步比较晚,而且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对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我国建筑工程混凝土施工技术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尤其在实际施工中,天气、环境、地质和人为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都给混凝土建筑技术增加了难度。 

  关键词:混凝土浇筑技术;应用;关键环节;研究 

  混凝土浇筑技术作为建筑施工中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内容,在建筑施工中浇筑体积较大,如何预防混凝土裂缝的产生就成为了一大施工技术难点,有害裂缝的产生会降低抗渗和抗冻能力,严重影响建筑物的耐久性[1]。因此混凝土浇筑技术的有效应用为建筑物结构稳定性和混凝土施工质量提供了保证,也给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提供了有效保障。 

  1、混凝土的准备 

  1.1原料选择 

  混凝土浇筑过程中原材料选择的好坏,将对建筑工程的整体质量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在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上要严格把控。首先拌制和养护混凝土时,除了不能使用没有经过处理的工业废水、污水和沼泽水,一切可用于饮用的水都可以进行利用。此外,钢筋混凝土工程和预应力工程项目中,不能把海水作为工程用水;其次,要结合工程项目实际施工方案,在明确不同种类水泥的强度等级、性能和使用方法基础上选择适合的水泥进行浇筑。目前在建筑工程施工中,根据不同的用处和性能,可将水泥大致分为三类:通用水泥、专用水泥和特种水泥[2]。土建工程中一般主要选用通用水泥;施工中比较理想的骨料是江砂、河砂,而混凝土工程项目一般选用中粗砂;泵送混凝土时选用中砂,砂率一般控制在39%~43%之间;在掺合料的使用上,粉煤灰掺量要控制在25%以上,预应力混凝土工程项目中要对粉煤灰掺量进行更加严格的控制,同时可加入适量减水和增塑剂,降低水化热、增强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和保水性,从而避免裂缝的出现。 

  1.2搅拌和运输 

  由于混凝土种类和用处不同,在进行混凝土搅拌时的标准要求就会有所差异,施工人员就应结合具体情况对混凝土搅拌工作进行控制和掌握,注意投放顺序、搅拌时间以及浇筑时间,进行均匀搅拌。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混凝土浇筑之前要对混凝土的水化热、坍落度、含水量等性能指标进行检测,如不能达到指标要求,则不能用于浇筑;在混凝土运输时,为保证浇筑的连续、均匀,避免出现离析进行二次拌合,要充分考虑混凝土的浇筑速度和凝结时间。现场施工中混凝土的运送一般使用搅拌运输车,运送时间会影响混凝土强度,所以要计算好运输距离和运输时间,时间较长会造成卸料困难,而且为保持混凝土结构上的均匀埋在运输过程中要进行桶内搅拌。 

  2、浇筑技术应用及技术考量 

  2.1浇筑技术的应用 

  全面分层浇筑是一项重要的混凝土浇筑技术,操作时对施工结构平面的要求不高,首先需要由短边开始进行浇筑,然后根据施工需要,再顺着长边方向实施浇筑,第二层浇筑要等到第一层浇筑完成之后才能进行。 

  建筑混凝土厚度小,长度长,工程面积大,运输机和搅拌机无法应对时应采用分段分层浇筑技术,其与全面分层浇筑有着严格的区别,在进行浇筑时,应从混凝土底层开始进行浇筑,在第一层浇筑完成一定距离和时间后再进行第二层浇筑。 

  当施工建筑长度和厚度的比大于3:1,往往采用余面分层浇筑这种技术。这种浇筑方法是将混凝土一次性浇筑到顶,使混凝土形成一个坡度比例约1:3的自然斜坡[3]。余面分层浇筑施工时由建筑层下端开始,然后慢慢向上移动;在混凝土浇筑过程中采取一定安全措施避免浇筑断裂。 

  浇筑完成后要将污水及时排掉,同时要保证混凝土浇筑密度能够满足施工设计要求,有必要的话,要进行二次振捣。在对混凝土进行振捣过程中要将振捣器之间距离控制在40cm以内,避免出现遗漏或振捣不均匀现象,振捣要持续进行直至混凝土不再出现下沉。 

  2.2技术考量 

  1)框架结构 

  混凝土浇筑技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应用时要对建筑工程的框架结构进行分析,然后结合工程实际情况进行全面考虑。比如,剪力墙进行混凝土浇筑时,要合理应用分段浇筑方法对剪力墙进行流水式浇筑,同时在施工过程中注意混凝土浇筑的严密性,在保证混凝土浇筑准确性的同时提高混凝土浇筑强度;对建筑进行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应合理利用水化升温措施,防止水化热大,平衡混凝土内外温度,有效避免混凝土表层开裂,提高混凝土结构的强度。 

  2)浇筑位置判断 

  混凝土浇筑施工中准确判断浇筑位置是顺利施工的基础和前提。施工人员可以使用支架等辅助设备进行浇筑位置的判定,这样可以提高判断的精准性。 

  3)浇筑的时间 

  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的浇筑时间应选在工程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再进行。 

  4)裂缝的防治和修补 

  通过严格控制砂石与水泥配合比,降低水化热产生温度、用温度较低的水冷却砂石或降低浇筑速度来降低混凝土浇筑后初始温度、混凝土内外温差在25℃以下时进行拆模等方法来防止出现裂缝。对于已经出现的细小裂缝,可采用表面修补法进行修补;对于对整体结构稳定性有影响的裂缝,宽度在0.05mm以上时采用水泥灌浆法,宽度在0.05mm以下时采用化学灌浆法;对于影响建筑功能的裂缝应采用钢材加固等结构加固法;对于无法修补的混凝土裂缝,需要利用混凝土置换法重新进行浇筑[4]。 

  3、关键环节研究 

  3.1浇筑停止 

  当浇筑的混凝土产生初凝现象,并且浇筑面积超出施工面积、平均浇筑温度超出允许值,而且在1个小时内又无法将温度调整至允许的温度范围内、浇筑过程中出现暴雨、冰雹等极端天气时都要停止浇筑。 

  3.2养护、保养 

  混凝土浇筑完成之后,不仅要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抹压、覆盖,等到其完全凝结之后,还需要进行科学养护,保证混凝土表面的湿润,不仅要经常浇水,而且要保证浇水时间在12小时以上。如果在温度较高的夏季施工,要在混凝土表面覆盖湿草,同时要安排专人连续7周以上对其进行浇水养护。对重点部位和有特殊要求的部位可适当延长养护时间或进行重点养护。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低塑性混凝土来说,浇筑完成之后就要对其进行喷雾养护,并尽早的进行浇水养护[5]。 

  3.3拆模 

  混凝土浇筑后达到一定强度,能够保证混凝土结构不因拆模受到损坏时,才可以进行拆模。 

  结束语 

  混凝土浇筑技术因其自身优势,已经广泛被应用于建筑工程施工当中,但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相关行业发展,对建筑工程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使得混凝土浇筑技术也面临着挑战。需求和设计构型的多样化,使得建筑物在稳定性和耐久性方面都应该相应的进行提升,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还会遇到很多由于天气、环境等因素影响而出现的问题,所以,混凝土浇筑技术应该将整个建筑工程看作一个整体,对各种因素进行全面的考虑,保证每一个施工环节的质量,与后浇带技术、防渗漏技术紧密联系起来,互相协调配合,更有效地发挥其相关作用,提高整体的建筑工程质量。 

  参考文献: 

  [1]任重玲.解析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技术的应用[J].民营科技,2014(06):251 

  [2]李国富.建筑工程混凝土浇筑技术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18):494 

  [3]刘道学.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的混凝土浇筑技术[J].广东科技,2013,22(8):127-128 

  [4]张颖,李磊.房屋建筑施工中混凝土浇筑技术探讨[J].房地产导刊,2015(05):66 

  [5]张伟.建筑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 (06):881-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