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绿色建筑是指为人类提供一个健康 、 舒适的活动空间 ,同时最高效率的利用资源 , 最低限度的影响环境,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物 。 它不仅研究人的生活 、生产和人造物的形态 ,而且也研究人赖以生存的自然发展规律 , 研究人 、自然与建筑的相互关系 。 它寻求的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模式 、赋予建筑以生命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 资源 、环境与工业化 、 城镇化 、经济快速增长之间的矛盾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 ,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已是刻不容缓 。

【关键字】绿色建筑;节能建筑

一、绿色建筑

绿色建筑的室内布局十分合理,尽量减少使用合成材料,充分利用阳光,节省能源,为居住者创造一种接近自然的感觉。

以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在利用天然条件和人工手段创造良好、健康的居住环境的同时,尽可能地控制和减少对自然环境的使用和破坏,充分体现向大自然的索取和回报之间的平衡。

二、綠色建筑发展前景

近年来我国绿色建筑发展迅猛,在国家政策大力推动下,绿色建筑迎来了规模化发展阶段。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绿色建筑行业发展模式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前瞻》显示,截至2013年1月,全国已评出742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总建筑面积达到7581万平方米,其中设计标识项目694项,建筑面积为7066万平方米;运行标识项目48项,建筑面积为515万平方米。742项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按地域分布,基于经济发展水平、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差异,江苏、广东、上海、山东、北京等省市绿色建筑标识项目数量和项目面积较多。

不过,在我国绿色建筑规模推进的过程中,存在一些绿色建筑相关主体的能力、资质、水平较混乱的现象,尤其是一些绿色建筑咨询机构水平参差不齐,需要完善准入机制保障市场健康发展。

与此同时,我国绿色建筑标识评定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部分建筑方案中采用被动节能技术较少,优化措施较少,造成主动节能措施运用较多,有技术堆砌倾向;专业在绿色建筑技术方面的配合不够和谐,造成相关技术不相匹配;有些项目设计前期对绿色建筑相关技术考虑不足,后期被动采取绿色建筑技术后造成增量成本较大。

总体而言,我国已获得绿色建筑星级能效标识的建筑项目规模相对其他国家较小但是发展较快。发展程度低同时意味着我国绿色建筑的市场空间巨大。

三、节能建筑

节能建筑是指遵循气候设计和节能的基本方法,对建筑规划分区、群体和单体、建筑朝向、间距、太阳辐射、风向以及外部空间环境进行研究后,设计出的低能耗建筑,其主要指标有:建筑规划和平面布局要有利于自然通风,绿化率不低于35%;建筑间距应保证每户至少有一个居住空间在大寒日能获得满窗日照2小时等。

四、节能建筑设计原则

1、节能建筑设计应贯彻“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

这里所指的“地”主要是指建筑物所在地的气候待征。武汉属典型的夏热冬冷地区,其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夏季闷热,冬季湿冷。因此,武汉地区的节能建筑,必须适应武汉地区的气候特征,既不能照搬严寒地区的建筑型式,也不能照搬夏热冬暖及海洋性气候地区的建筑型式,更不能照搬四季如春的温和气候地区的建筑型式。

2、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热工设计应贯彻超前性原则

现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对建筑外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规定性指标,水平较低,仅仅是实现现阶段节能 50%目标的需要,距离舒适性建筑的要求甚远,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将分阶段予以修改,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会逐步提高。由于建筑的使用年限长,到时按新标准再对既有建筑实施节能改造是很困难的,因此应贯彻超前性原则,特别是夏季酷热地区,建筑外围护结构(屋顶、外墙、外门外窗)的热工性能指标应突破节能设计标准规定的最低要求,予以适当加强,应控制屋顶和外墙的夏季内表面计算温度。

3、建筑设计者要有社会责任感

社会上的人每做一件事,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社会承担了一份社会责任,工程设计更是如此。设计单位和设计人员设计一项工程,工程自施工建设开始,设计者就开始对它承担起终身的社会责任。工程责任的范围广,且责任重大,所负责任的时间长(直至设计使用周期止)。因为能源是我国的战略物质和经济发展的动力,又是后代人生存的必要条件,建筑节能是贯彻国家节约能源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大事,所以节能建筑的设计者又实际上承担了一份牵涉到国家发展战略和后代人生存条件的社会责任。

五、对绿色建筑的思考

绿色建筑概念传入我国仅有不到十年时间,同时基础研究起步较晚、区域差异很大、制度体系不完善、绿色环保观念欠缺以及建筑质量等诸多因素使我国在发展绿色建筑的过程中较发达国家有更多的困难。而在绿色建筑设计、自然通风、可再生能源利用、绿色环保建材、室内环境技术、资源回用技术、绿化配置技术等研究方面均需加快应用研究。(1)在区域层面上发展不平衡,各个地方的气候不一样,自然资源不一样,经济发展不一样,形成各地区之间的差距。如北方寒冷地区因冬季采暖造成能源高耗费、环境高污染问题严重,故发展较早;而有的经济发达地区节约意识较差故开展的较晚,甚至处于起步状态。(2)在制度上没有激励性政策的配合,缺乏有效的监管体系,执行贯彻度底(喊的多做的少),法规、标准体系、管理体制均不完善,不能很好的发挥引导性作用。国外实践表明:绿色建筑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和制度两大因素,技术提供支持,而制度构筑环境是绿色建筑发展的保证。制度革新的获益要比技术革新更为重要。(3)观念上,随着政府对环保节能宣传力度的加大,以及能源紧张的切身感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将目光转向绿色建筑产品,节能、健康、环保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大多数人对于绿色建筑的理解仅集中在节能、节水的层面,对于交通、材料、效率提高、污染减排等更丰富的内容没有充分认识。在面临具体行动时生态环保者非常少,人们的生态觉醒与实践之间存在着脱节。又如在建筑运营阶段,要节能,就需要自觉地做到人走关灯、关电脑,节约用水做到水的循环利用节约用纸,空调的温度调到26度等,这些不是技术问题,而是人的意识问题、生活习惯问题,是“环境道德”和“生态伦理”。

在建筑的节能工作上 , 政府大力倡导节能减排 ,在全面推进建筑节能的大好形势下 , 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 但其总体节能状况令人堪忧 , 大批量的高能耗建筑 , 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 " 瓶颈 " 。 现仍然有众多建筑未达到节能要求 ,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建筑能耗影响因素极其复杂 , 导致从技术体系到配套法规上没有从根本上理顺相关工作 。现行建筑节能标准中某些缺乏科学性的条款使标准在执行中存在漏洞 ; 软件的某些评价结论与标准不协调 , 会产生建筑节能的技术屏障 , 这些问题极大地制约了绿色建筑节能工作的推进 。

绿色建筑是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领域 , 而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是全社会共同的目标需要广大群众积极参与 , 因此 , 结合当前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社会总体发展水平 , 政府应尽快确定一个宏伟的目标以及架构起一套可行的制度框架 , 广泛宣传 、 深入 、持久的教育认识资源危机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 , 以及自己的行为对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意义 , 引导大众最终采用资源节约型的消费方式 , 从而使我们这一代的即时利益与整个人类的长远利益结合起来 , 将一个地区的局部利益与整个世界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 公正合理地与他人分享我们这个地球上有限的资源 。 同时 , 最大限度地杜绝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 这样才有可能为后人留下一片静谧而丰腴的乐土 ,使人类能够长久地生存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