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的不仅仅是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同时也带来了更加严重的环境污染。人们对能源、资源的浪费让地球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人们向大气中排放的二氧化碳所导致的温室效应,制冷设备的使用让臭氧层遭到破坏等环境问题已经日益严重。在这一背景下,人类应当积极寻找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途径。本文从现阶段绿色、低碳建筑生态城市设计的意义角度出发,结合笔者的实践,对绿色、低碳建筑生态城市设计做了一些探究。

关键词:绿色环境;低碳建筑;生态城市;设计研究

建筑可以说是人类生活和学习所必需的场所。但是,建筑从其一开始规划到施工、装修、拆迁等过程中,都伴随着能源的输入以及废弃物品排放等问题。低碳建筑已经成为国家化城市设计的主流趋势。建筑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绿色、低碳是关键。

一、现阶段绿色、低碳建筑生态城市设计的意义

(一)是推行生态环境的必然需求。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已经受到全人类的关注。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生活质量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如果生态环境被破坏到不能挽回,那么其就会反作用于人类的正常生活。因此,绿色、低碳的建筑就是构建生态化环境的必然需求。我国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生态建筑,大力支持绿色建筑中应用节能技术,并且能够通过行业标准来进行规制,真正实现了城市建筑的减量化、再利用以及资源化。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头等问题。因此,在进行生态城市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始终贯彻落实绿色发展这一理念,将绿色发展应用到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

(二)是节能减排,减少CO2污染的必要措施。研究发现,在建筑的生命周期内,其在二氧化碳的排放总量中占据近50%。这一比例远远大于运输行业和制造行业等“二氧化碳排放大户”。全球接近二分之一的能源都是用来建筑,并且人类从自然界中所获取的大部分物质原料都会用来建造或者应用到建筑的附属设施。就目前而言,桥梁、道路、隧道等关键性建筑是不能够用绿色低碳等标准进行衡量的。但是,城市中的居住区、办公楼等建筑则可以大力渗透绿色理念。对于类似于我国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到城市,这就让其对于城市建设有了更高的要求,所耗费的原料也是多不胜出。因此,绿色、低碳的建筑设计是城市发展的必然需求。

二、绿色、低碳建筑生态城市设计

(一)生态技术和生态城市。生态技术主要是应用生态学原理,从城市整体的设计角度出发进行建筑设计,不仅仅注重整个城市系统的优化,综合利用各种能源和资源,还需要从单一建筑设计的角度出发,减少浪费和损耗,真正实现以较小的资源消耗达到较高的建筑目标。在这一过程中,生态技术和生态城市之间的关系是息息相关的。生态技术的合理应用可以促进能源和资源的优化调配。生态城市的建设能够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生态城市的背景中,大兴义和庄“新能源村”的建设已经给予我们很大的启示。生态技术的长足发展能够极大地促进生态城市的建设,通过对生态学、建筑学原理的综合应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能够让城市和生态之间达成一个良好和谐的共同体。

(二)绿色低碳建筑的社会条件。绿色低碳建筑的社会条件仰赖于人们思想的变化。低碳绿色建筑虽然刚刚在国内起步,但是由于我国在教育行业中不留余力地宣传培养绿色发展观,让低碳绿色的建筑有了深厚的社会认知,这就是绿色低碳建筑所必需的社会条件以及思想基础。我国的经济发展逐渐从“以人为中心”转向到“以环境为中心”上,这样的思想认知奠定了我国社会发展生态城市的重要基础,并且能够通过生态城市的设计来构建、吸引其他城市进行消防,促进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的构建。低碳、绿色建筑已经被社会所接受,共同的社会理想是每个人的追求目标。这不仅仅是每个人的即时利益,更是关乎到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并且能够公平合理地与其他同处于一个时代的人们分享地球有限的资源。

(三)生态建筑的发展方向。低碳绿色建筑在我国依旧处于起步阶段。纵观全球,西欧、北欧都是低碳绿色建筑发展良好的地区,在日本、新加坡也逐渐出现了绿色低碳建筑。就我国而言,现阶段绿色低碳建筑的建造技术以及设计方法依旧处于起步阶段,还需要相关从业人员潜心研究,以实现技术突破。从建筑设计上来看,我们不仅应当是将建筑融入自然,形成循环体系,更是应当利用有限的经济使用资源,让建筑成为整个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的一部分。从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我们应当尽力减少对自然景观、山体环境等的破坏,让自然能够融入到城市设计中,通过技术实现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之间的能量循环利用,并将自然理念引入到建筑中,实现生态环境的建设。

三、结束语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让我国城市建筑变得越来越多。建筑实质上就是能源堆砌的结果。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绿色、低碳理念应当渗透到建筑本身生命周期的方方面面。在城市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要尽量将其融入自然,实现再现自然,感知自然,从而真正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文献:

[1]王辉摄.开展“低碳”型城市设计[J].城市建筑,2016.

[2]陈晓航.小议低碳生态建筑[J].环境设计,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