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器物和习惯。就像一个家族的传家宝和日常行为。站在历史的角度,传统文化即是一些物质与精神的沉淀。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物质得到改进和创新,使人类有了新的征服自然和表述情感的工具。物质的变化,环境的变化,使得人在神经系统养成的习惯也同时发生变化。笔者结合创作实践说明,继承和发扬理性传统,并借鉴西方形式美学的合理部分,为中国当代建筑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理性传统;建筑设计;影响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儒道互补的哲学体系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天人合一、师法自然、和谐共生、厚德载物”的价值观,其核心观念是“和谐”。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和谐观念主要体现在对自然和社会的适应,并形成鲜明的形态特征。中国传统都城注重相天法地,因地制宜的选址。城市采用方形圈层结构、井字形纵横道路体系,形成南北轴线明确、中心突出、肌理清晰的棋盘式布局。 

  中国古建筑以群体见长,围绕院落布置。单体造型由台基、屋身、屋顶三段式组成为一个和谐统一体。中国传统居民充分体现出应对地理和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家族血缘关系而呈现的多样性和独特形式。中国传统园林体现“虽为人作,宛若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高超造园艺术。这些传统建筑文化思想和适应自然与社会变化的和谐观,以及在城市、建筑、园林中所形成的鲜明特征,是我们从事中国现代建筑创作可以借鉴的宝贵财富。在全球化的浪潮中,面对国外建筑师“抢滩”中国市场,中国几乎成为外国建筑师的“实验场”,现在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进行认真思考,对个人的创作以及中国建筑的发展都有现实意义。 

  西方文化自古以来对“形式”的研究十分重视。在西方文化中,把形式以及对形式的

  1中国建筑文化的理性传统 研究提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在他们看来,形式代表着美的本质和规律,两千年来不同学派试图从数理、心理、伦理等不同方面来阐述有关形式的问题。西方建筑史所记载的那些著名的神庙、宫殿都是一种精确的数理关系的构成,黄金分割率以及比例、尺度等则是一种美的法则。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形式”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所谓“大象无形”、“得意忘形”等观念几乎否定了形式和形式美的存在“,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理性观念则深入人心。回想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国内主流建筑杂志上仍满篇介绍国外建筑思潮、流派的理论文章而鲜有几幅建筑外观图片的现实,可以认为中国建筑文化一直保持着理性传统―――理性传统是中国建筑文化的精华。中国从历史地理条件发展,从来就有文化上的分解。陈述彭院士将地域文化分为绿洲城市、港口城市、盆地城市、平原城市等,并且精辟地分析了我国城镇化的历史文化背景,列有12个都市群,它们与中华民族多元古文化有深刻的历史渊源。中国近代建筑也有利用地域特色的优秀作品的实例,从50年代起更有佳作陆续呈现。因此,我们要有更为宽阔的地域视野,在全方位发展区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同时,发展建筑地域文化,促进建筑创作的繁荣,而不能流于建筑表面新式的追求。笔者通过对既往中国传统建筑研究成果进行搜集整理,摘录了几条较易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传统建筑理性特征如下: 

  1.1 整体统一的文化精神。中国传统建筑就是一个系统,不应该脱离这个系统来看。 

  1.2 建筑艺术内容的表达并不局限于各种具体构成部件,空间重于构成“,实”为虚“存”,“实”为手段,“虚”为目的。 

  1.3 明显的轴线感。有单轴线与多轴线,按地形地貌及功能与空间构图确定,有导向与引人入胜的作用,序列、层次、变化沿轴线展现。 

  1.4 重视平面布局中序列安排与活动线上感受的变化。人工与自然、室内与室外、开启与封闭、展开与收束等逐步呈现,层次丰富,意境深远,迂回曲折,有限空间产生无限意味。 

  1.5 含蓄展现而非一目了然。对外封闭,对内开敞,其内向庭院不同于西方的外向庭院。 

  1.6 独特的群体概念,以“间”成“栋”,以“栋”成“院”,以“院”成“群”,栋虽小而群体大。“间”作为不可分割的单元体,自由灵活,因地制宜,不受程式拘束。有别于西方建筑的一般群体概念--由独立建筑组成。 

  1.7 设计标准化。以统一的模数统一结构、构造材料与部件的尺度。 

  2 “建筑三性”和谐统一才能创造出经典作品承传中华建筑文化和谐观的哲理思想,在当今的城市和建筑设计中,首先体现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和谐统一。建筑总是扎根于具体的环境中,受到当地的社会、经济、人文等因素的影响,也受到所在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地形地貌和城市地段环境所制约。建筑师只有从地域中提取特色,挖掘有益“基因”,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才能使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区建筑现代化。建筑还具有双重性,既是技术的产物,又是艺术的创作。当今,社会生活方式、文化观念、价值观念都发生很大的变化,建筑文化也呈多元化发展。建筑既要自觉继承地方建筑文化传统,提炼地域独有的文化特征,创造地研究和发展本土文化,又要注意吸收世界文化的优秀遗产,在现代建筑的共性中突出地方个性。建筑还是一个时代的反映,当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材料、新技术、新结构和新工艺的广泛应用,新思想、新理念正在改变人们的空间观念和工作模式,使建筑创作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现代建筑创作要适应当今时代的特点和要求,要用自己的建筑语言来表现当今时代的设计观念,思维方式和科学技术特征。归根到底,是时代精神决定了建筑的主流风格。建筑师应自觉吸收地域文化优秀传统,融汇世界人类建筑文化精华,寻求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点,创作有文化品位的现代建筑。 

  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建筑“三性”是设计创新的一个普遍性原则,建筑师在构思过程中,应按项目的性质、用途、时间、地点和条件统筹考虑,才能作出正确的建筑定位和设计对策,从而创造出具有丰富内涵和鲜明特色的作品。 

  3 未来之路 

  本质上讲,建筑学有一般性的普遍规律,全球化的建筑有其合理的内涵。另一方面,不同地域的建筑各有特色,有其特殊规律,一部建筑史本来就是地域文化发展的总和。现如今,建筑材料、建筑技术、对建筑的使用要求变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生存环境已经改变,将外显形象特征运用于新建筑而称之为民族风格的作法已经被历史证明不是继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良方。与之相对应,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理性传统是属于思维中的概念,而非物化后的实体形象,运用时结合实际,创造或借鉴新形象不受拘束。借用洋务运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挖掘和发扬传统建筑文化中的理性传统,同时吸取西方形式美学的合理部分,重视对形式的研究,并把形式的塑造与前面提到的中国建筑文化的理性传统相结合,才能在当代建筑创作中走出新路。 

  参考文献 

  [1]陆亚俊,马最良,邹平华.暖通空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2]黄虎,束鹏程,李志浩.中央空调系统的节能与能源合理利用[J].节能,19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