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今的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给商业建筑带来了很大的变化,传统商业空间逐渐发展成规模庞大、功能复杂、形态多样的复合空间。作者认为社区化是大型商业建筑的普遍趋势之一,并从构成要素总结空间形态的社区化特点。从社区化的角度研究如何将复杂的功能空间组织起来,形成统一而有秩序的商业体系,并为人们提供空间体验感和社区归属感。 

  关键词:大型商业建筑; 社区化; 区域; 交通; 节点   

  中图分类号:TU98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8)09-0094-04   

  1概述  

  1.1大型商业建筑“社区化”的概念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市民从基本的物质消费转向物质、精神双重消费。购物是商业空间的主体行为,但其“物”的内涵被扩大了,“物”可以是购买的商品、可以是享受的场所、也可以是消费的时间。大型商业建筑包含了若干个零售行业销售商店,如百货店、饭店、酒吧、影视厅、溜冰场、艺术展览厅以及迪斯尼乐园等。本文所指的“大型”是以其服务范围界定规模,意指城市区域型及超区域型的商业建筑,面积在1.6万平米以上,出租店户在100户以上。 

  在此大规模的前提下,大型商业建筑空间向复合化和聚集化发展,这促使建筑不再以简单的单体形式存在,而形成群体或复合化的单体形式。社区化的建筑并非是建筑和外部空间(空地)的简单相加,而是以社区化的方式将建筑单体或群体以及周围环境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让参与其中的人形成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如(图1)上海玫瑰坊,其空间形态表现出类似于社区的特点,我们称之为大型商业建筑空间形态的社区化。 

  1.2“社区化”的研究意义 

   传统商业建筑(如小商铺、零售百货商店)主要是单纯从事商品售卖活动。而当今大型商业建筑涵盖面非常广,往往将百货销售与餐饮、文化娱乐、休闲等功能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社区化的商业空间。从城市角度来说,商业空间的社区化可以弥补由密集交通带来的城市公共空间缺失问题,成为高度聚集的城市生活的载体;从建筑角度来说,商业建筑规模扩大并不是传统商业建筑单体的简单放大,它在发展中形成多种空间布局形式。社区化的商业空间在良好社区氛围的引导下,很容易把人流吸引到气氛活跃的商业环境中,在此以购物为基础引发一系列社区活动;从人的角度来说,现代人渴望交往,社区化的商业建筑是交往的载体,其公共空间成为与外界接触的媒介。 

  1.3国内外基本研究现状 

  国内对大型商业建筑的整体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层面上:“城市化”和“人性化”。“城市化”层面,侧重于研究大型商业建筑从多个方面与城市环境协调、与城市活动有机融合。“人性化”层面,侧重人的主观消费体验,主张将商业空间和商业行为二者自然融为一体。从国内相关论文和专著来看,尚且没有从社区化的角度对商业建筑空间形态方面的探讨。大型商业建筑的“社区化”是从“城市”到“建筑”层面的过渡研究,同时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解读“人性化”,探索如何给消费者营造有认同感和归属感的社区商业环境,增加逗留时间,创造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国外相关研究走在中国前面,早在80年代出现了以大型商业建筑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城市综合体建筑,将其归纳为两种趋势类型。一类是 “场所体验型”,例如美国捷得事务所设计的加州圣地亚哥霍顿广场,紧扣“人性化的社区环境”,注重消费者的社区体验,以此吸引慕名而来的消费者;另一类是“主题型”,如以娱乐休闲为主题的华纳和环球影城、以自然生态为主题的日本大阪的难波工程、以沙漠高地的地域特征为主题的El Pedregal商业娱乐中心等。这些都突破了大型商业建筑以传统的商品销售为主体的思维模式,开拓了新思路。 

  大型商业建筑的社区化,仿佛为城市丰富多样的公共活动提供一个容器,在城市重建了公共活动的大舞台。“社区”的思想往往与“层次”的概念相关,从多个要素方面体现。本文借鉴凯文・林奇和舒尔茨的观点,从以下三个要素分析大型商业建筑社区化的层次并总结归纳空间形态的社区化特点。   

  2区域空间形态的社区化   

  舒尔茨认为,要获得环境,就要将环境结构化,并分割成各个领域。“领域在存在空间中具有某种统一作用,它使形象‘充实’,使形象形成一个紧密的空间。”大型商业建筑划分了不同功能的区域,这种区域的划分类似于社区清晰的等级层次,构成由基本销售单元整合而成的连续统一。 

  2.1层次分明 

  所谓区域,林奇认为:观察者从心理上有“进入”其中的感觉,因为具有某些共同的能够被识别的特征。这些特征通常从内部可以确认,从外部也能看到并可以用来作为参照。[1]正是因为大型商业建筑功能的复杂性和消费群体、商品的细分化,所以必须将混杂在一个容器内的区域进行明确的划分。 

  就作者调研的大型商业建筑来分析,首先将其划分为几个子系统,例如购物、餐饮、娱乐等,自成区域;区域再细分为不同类型的功能,例如购物分为服饰类、电器类等,当然还可以根据类别的复杂性再进一步细分;每个类别又由多个品牌的消费单元构成。但如果项目的商业面积达到了相当大的规模(如广州正佳广场商业面积约为30万m2),首先会形成区域组团,再层层细分。 

  区域的层次关系肯定了不同层次空间的区域属性,在消费者心理上建立认知感与归属感,强化社区意识。 

  2.2主题连续 

  区域要建立区别于同一层次其他部分的连续性主题,它包括很多种物质表现形式。首先商业建筑作为一个系统有区别于城市其他区域的特征,比如总体布局形式、公共空间形式、立面造型等;大型商业建筑划分子系统区域,在明确不同商业功能或主题的前提下,建立各区域物质特征的连续性主题。比如同一区域采用相似的立面形式和材质、相同的铺地、开窗方式等细部特征以及连续的区域外轮廓线。如(图2)上海正大广场,廊道连续的冷色调材质明确划分了线性中庭空间。通常区域要有一个突出的线索以被识别,如日本福冈博多水城,五个区域分别采用“从地球表面演化出来”的一套颜色,但又都统一于整体的水平彩色条带的大前提下,整体统一谐调而区域又相对独立。 

  2.3中心明确 

  区域要具备向心性,即一个强烈的中心和明确的边界,在区域内沿中心向外辐射开来,区域应该围绕一个强烈的中心。在单体式商业建筑中,区域组群围合而成的公共空间是一级中心;各个区域的中庭或特色廊道又是区域的中心,如(图3)正佳广场。边界应该明确但不僵硬,如日本福冈博多水城,用一条人工运河作为组群区域的柔性边界,单体连续的墙面和外走廊肯定了区域的边界。强化大型商业建筑在城市中的边界是十分必要的,能改善以机动交通占主导的城市空间,排除干扰,建立完善的步行系统和人性化的社区环境。  

  2.4社会意义 

  区域要建立社区的社会意义。“在许多情况下,环境通过提供线索作用于行为,人们靠这些线索来判断或解释社会脉络或场合,并相应行事。”驱动行为的是区域表达的意义,而提供意义的线索则是区域内的物质环境。各功能区域根据自身要表达的意义突显其商业氛围或社区文化等,或动或静,或公共或相对私密,以便消费者选择符合需要的场所。   

  3交通空间形态的社区化   

  环境经过结构化的组织才能成为有意义的场所,交通空间(路线)和节点空间(场所)则是结构化的手段。交通空间,主导消费者的移动方向,同时能诱发消费者的行为,市民正是在路线上移动的同时体验商业环境。根据路线在大型商业建筑中的不同作用,社区化意义也不同。 

  3.1区域的骨架――层次分明 

  大型商业建筑以路线展开布局,路线的功能之一是区域的骨架,像枝干一样贯穿商业空间。我们知道在住宅小区规划中道路常被分为小区级路、组团级路和宅前道路三级。大型商业建筑中,作为骨架结构的路线也有层次之分。商业建筑与城市干道的关系和在城市中的区位关系非常重要,直接影响商业销售额,这层路线是第一级;商业建筑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的路线是第二级;第三级是区域内各单元之间的路线;如果区域功能复杂,还会做次一级的划分。 

  设计中,有时路线被两侧的建筑突出,发展成“街”的形式。它可能是串联商业群体中所有单体的最高级道路,也可能是某区域内具有重要功能意义的支路,比如饮食街;它可以是室外商业街,也可以是室内街道。如(图4)万象城中单体之间步行廊道。这时,“街”应注意垂直界面(如沿街立面、植物配置)的连续性和街的高宽比,并设置明显的标志物和节点来获取方向感和可度量性。 

  3.2区域的边界――凝聚的缝合线 

  路线的另外一个功能是区域的边界,经常以外廊或平台的形式表现。它明确地划分了两个区域,但又保持了视觉上的联系。“许多边界是凝聚的缝合线,而不是隔离的屏障。”作为边界的路线要有连续性和可见性,边界的立面形式、材质等保持统一。另外,城市中的街道原本就是生活的媒介,只是现实生活里逐渐被机动交通取代,所以在大型商业建筑中,可将边界的线性要素扩大为尺度适宜的逗留场所,设置长椅、咖啡小座、绿化等社区设施,重塑“街道的美学”。一方面提供休闲场所,另一方面在边界繁荣商业氛围、吸引人流,如(图5)上海港汇广场在交通空间两侧设置咖啡小座。 

  3.3场所的连接――停留的意义 

  路线的第三个功能是连接场所。大型商业建筑中不能缺少商业功能空间以外的节点――消费者停留的场所。路线以节点为原点展开,既非布局的主要骨架也非区域边界,而主要作用是引导通过有意义的场所为消费者所体验。如广州正佳广场(图6)和上海港汇广场(图7)中的“桥”,丰富步行空间层次并避免线型空间的路线过于迂回。还有的路线既有骨架功能,又作为场所中震撼的中心体量和丰富空间的元素,如香港朗豪坊的通天梯(图8)和上海中信泰富广场中上下交错的自动扶梯(图9)。   

  4节点空间形态的社区化   

  若把有实际商业功能的区域作为图形的“底”,那么“图”就是交通和节点。所谓节点是“观察者可以进入并作为据点的重要焦点,典型的如路线交汇点或具某些特征的集中点”[3]。一类是作为连接点的节点空间,是室内外、区域之间的转换点,消费者在此对活动路线作出选择,如(图10)深圳中心城的中庭。另一类主题集中的节点也经常出现,如(图11)深圳CocoPark购物公园下沉广场,它集中了有代表性的空间、绿化、休闲设施、城市活动。这类节点是大型商业建筑的焦点,成为一个核心。节点空间形态的建构有利于培养市民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增强社区意识,是实现大型商业建筑社区化的重要因素。 

  4.1层次分明 

  节点同区域、路线一样也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系统,“层次需要一个主要的中心,包括所有‘最高的’或最密集的、或最特殊化的行为”。大型商业建筑的节点往往从最高级中心展开,逐层扩展到区域节点(如中庭是节点空间最常见的空间组织手法)、路线转换点(如过厅、门厅)、销售单元内节点等(图12)。这些节点空间的结构层次要符合消费者心理、社会交往、认同和归属感,强化不同层次节点的领域属性。实现从室外到室内、从区域外到区域内、从开敞到相对封闭、从公共到相对私密空间的有序列转换和融合。 

  4.2核心突出 

  节点是一个核心,如果它不是路线的集中点,就应该具备主题因素的集中才能吸引人流汇聚。日本福冈博多水城以水景作为永恒的主题元素,并在运河中央设置了一系列的动感发光水柱,足以让人驻足欣赏。核心是物质核心,也是行为核心。节点空间应该为多种行为活动创造条件,可以散步、可以休憩、也可以作为城市表演的舞台,如(图13)上海百联西郊购物中心经常会在广场上举行文娱表演。 

  4.3形态完整 

  大型商业建筑的节点和区域一样,都是从“内部”体验的,不同之处在于空间的整体性。区域由于要分割成次一级的多个商业单元,消费者一般不在意一个区域的整体空间形态;而整体空间形态对于节点来说非常重要。一旦节点空间有了形态,给人的印象会更深刻。节点空间应有“集中型的形”,有明显的边界,如(图14)深圳CocoPark。 

  尽管节点从字面上理解是“点”的概念,但实际上它既可以是广场、中庭,也可以是如港汇广场中街道式线性空间(图7)。除了边界围合程度,垂直界面也同样重要。特征鲜明的立面有助于肯定节点的空间形态,如(图15)上海久百城市广场。 

  4.4“公共性”突出 

  林奇认为:一个场所是否正属于公众,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想为公众开放并乐于为社区成员服务。它还应给予使用者相当程度的集会和行动自由,公众应能对其使用及发展进行某种控制。良好的节点空间首先要极大地丰富和美化物质环境,配备公共设施,鼓励每个人都驻足停留,鼓励不同阶层的人进行社会交往并确保每个人都同等程度地自由享受公共空间;其次要划分节点中的景观层次,如步行区、绿化区、水景区、休息区等,空间划分得越细致,领域属性就越强;再次,节点空间既要面对群体,也要面对个体。即既能开展大型的群体娱乐活动,也能让个体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这样,节点空间才真正成为商业建筑的“起居室”,如(图16)广州正佳广场中庭。  

  5结语   

  现代主义的功能分区让城市生活的各要素相互分离,彼此割裂。城市仿佛被公式化,等于建筑加空地,索然无味。传统城市中的公共空间、聚会场所逐渐为机动交通做出巨大牺牲,变为“受侵蚀的城市”和“被遗弃的城市”。我们从社区化的大型商业建筑重新建立“复兴的城市”,成为城市生活的舞台。    

  参考文献: 

  [1] 诺伯格・舒尔茨. 尹培桐译.存在・建筑・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2] 拉普卜特・阿摩斯.黄兰谷译.环境建成的意义――非言语表达方法.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 

  [3] 凯文・林奇.方益萍.何晓军译. 城市意象. 华夏出版社. 2001. 

  [4] 凯文・林奇. 林庆怡等译.城市形态. 华夏出版社. 2003. 

  [5] 扬・盖尔在新城市空间中将为机动交通牺牲公共空间的城市称为“受侵蚀的城市”,将公共空间完全消失的城市称为“被遗弃的城市”。下文“复兴的城市”指聚会场所、市场和交通空间三种功能达到平衡的城市. 

  [6] 毛里齐奥・维塔.捷得国际建筑师事务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