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我国城市基础建设和房屋建筑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为了确保房屋建筑物的耐久性、安全性和使用功能,建筑物的防水设防的标准日益提升,对建筑相关防水施工技术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研究建筑防水施工技术显得相当紧迫且有必要,本文在此背景下论述建筑防水施工技术的难点及对策,希望能给予相关人士一些参考性意见或者建议。 

关键词:建筑;防水施工;技术;难点;对策;分析 
  建筑防水技术指的就是为了防止毛细管水、滞水、地下水、生活或生产用水、雨水以及因人为因素而导致水文地质产生改变引发的水渗入构筑物、建筑物内部或者防止建筑蓄水工程向外部渗漏水而采取的一系列建筑、构造和结构措施。建筑防水技术的实施目的就是为了构筑物或者建筑物在设计规定年限之内能够防止各类水的侵蚀、腐蚀,保障建筑的内部空间或者结构免于遭受污损,为城市居民创造一个更为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 
  一、我国目前国内建筑防水工程中出现的问题 
  当前我国国内很多建筑物都出现了程度不一的粉刷层脱落现象,时间长了,建筑内墙面、房顶很容易就会因渗漏现象出现大面积墙体剥落,同时也会由于长时间的渗漏问题而导致屋内潮湿发霉变味,对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直接性的影响。基于此,研究建筑防水施工技术就显得相当紧迫且必要。分析当前我国国内建筑物的防水工程现状可以发现,许多建筑都存在较为严重的渗漏现象,大部分建筑物的渗漏率偏高。究其原因,建筑物内部各个施工部位都出现了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防水施工技术失误,使得建筑物渗漏现象严重。建筑物容易出现渗漏的关键部位主要包括建筑地下室墙面、窗台框架柱边、梁底等、铝合金边及钢窗、外墙面板缝部位的外墙面、建筑的室内部位特别是厕浴间、屋面部位等。这些建筑部位出现的渗漏问题给建筑物带来了很多不方便之处,影响了建筑物的使用效果,比如女儿墙渗漏。由于在女儿墙的根部的防水设施出现失误,致使雨水从墙底根部开始渗漏,进而对整体墙面造成污染,大大影响了建筑的外观效果、保温性能、墙体的耐久性以及建筑室内房间的使用效果;窗台渗漏。建筑为了追求更加简洁的外观线条,在处理窗口排水措施时没有设置到位,使得雨水污染整个墙面,对建筑的外观效果造成影响;外墙面渗漏。由于没有在建筑室内用水房间做好防水措施,导致建筑的整个房屋都出现较为严重的渗漏现象,也殃及外墙面,由于受到渗水的长时间泅渍,大大影响了外观效果;上下管道接口出现渗漏。由于在建筑卫生间的上下管道接口旁边没有做好防水措施,导致水沿着管道和楼板接缝处开始渗漏,使得建筑粉刷层出现脱落、起皮现象,进而使得建筑下层的卫生间屋面出现严重的渗水现象;内墙面渗漏。由于没有在卫生间地面处做好防水措施,导致水向下渗漏,使得建筑底层卫生间的墙面出现严重的渗水现象,有时甚至会殃及到与其仅有一墙之隔的大厅过道墙面,使之受渗水的泅渍。 
  二、建筑防水施工技术的难点及对策 
  建筑防水施工的技术难点出现在对建筑墙面、屋面以及地下室部位的防水施工中,下文笔者分别针对建筑的这三个部位的防水技术措施加以详细论述。 
  1.建筑墙面防水对策 
  在我国多数住宅建筑中,为了提高建筑使用者的视觉效果体现建筑的立面线条富于变化的特点,建筑设计师通常会采取凸出外墙的挑窗来取代和建筑墙体处于同一个水平面的传统窗户,这本没有问题,但是在建筑中设计这种凸出墙体外部的挑窗,由于其悬挂于建筑物外部,会直接受到日晒雨淋的侵袭,如果在挑窗四周没有做好防水构造,那么就会直接影响建筑整个墙面的防水。因此,要做好挑窗周围的防水措施,保障建筑墙面免遭渗漏。对窗洞周围的封闭不严实、悬挑结构构建易于开裂以及建筑构件使用材料的限制等等加以综合考虑后,提出对传统的挑窗构造展开下面的改进措施:其一,为了避免悬挑结构构件出现很多微裂纹,特别是在悬挑构件的根部位置,更加容易出现此种问题,可以在进行浇筑建筑混凝土窗台板时,对建筑的上下窗台板以及建筑的窗洞四周均考虑到建筑泛水高度与建筑模数综合而得范围之内的实体,都选用混凝土材料进行密实浇筑,提升建筑挑窗构件的密实度,避免裂纹的产生。其二,在上下窗台板展开浇筑密实混凝土施工时,要先在窗台板中预留出上下框槽的位置,并在挑窗的上窗台板下部位置设置一个长度能够恰好纳入窗框的宽的深巧、长边宽的凹槽。在上窗台板的下部位置设置一个滴水鹰嘴。在建筑挑窗的下窗台板上部位置的外侧边缘设置一个宽深窗宽的低台,在粉刷外墙时,要在挑窗下窗台板的上部位置的外侧边缘设置一个坡度为1:3的滴水鹰嘴。采取这样的施工技术措施,就能够很好地实现建筑墙面的防水。 
  2.建筑屋面防水对策 
  接下来即为建筑屋面的防水技术措施。很多实践都表明,在屋顶种植植物对建筑屋面的防水性能的提高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关键原因在于种植土具备良好的隔热保温性能,对建筑防水材料受冷受热能够起到有效的阻隔作用,与此同时,种植土还具备良好的防排水性能。当前我国建筑中在建筑屋面防水中所采取的措施大部分都是揽土式塑料夹层成型板构造在屋面中的直接运用。塑料夹层成型板底座和通长塑料算子两部分共同组成了揽土式塑料夹层成型板。通长塑料算子用作承揽种植土的容器以及土工布的支架,能够将种植土固定在建筑坡屋面上确保其不会出现下滑现象,起到固定种植土壤的作用。底座平板、二次渗流孔以及空心支墩组成了塑料夹层成型板底座。空心支墩承担由通长塑料算子传输来的荷载,并将此荷载接着传输给塑料夹层成型板底座的板底,因此,塑料夹层成型板底座的板底必须要具备较强的刚度与强度。塑料夹层成型板底座平板与通长塑料算子的凹槽底边之间留有一定的空间,在建筑屋面覆盖土壤后,这个预留的空间就会形成空气夹层。经过土工布过滤的清水通过通长塑料算子流入空气夹层接着顺着夹层的流水通道排走,实现良好的排水目的;位于塑料夹层成型板底座的平板旁边沿着建筑屋面坡度方向能够看到的一个个凸出的孔道即为二次渗流孔,如果塑料地板面出现裂缝使得灌溉水或者雨水从屋面向下渗入塑料板面下,渗流水就会在作用于其的压力差的作用下汇集到二次渗流孔周围,然后通过二次渗流孔排走,实现二次防排水的目的。采取如上所述的施工技术措施,就能够很好地实现建筑屋面的防水。   3.建筑地下室防水对策 
  在建筑地下室防水施工中,建筑后浇带施工工程的控制与浇筑混凝土工程是关键,在建筑施工中如果对这两部分的施工质量掌控力度不够或者出现施工误差,则很容易引发建筑地下室漏水、渗水问题。 
  (1)建筑后浇带施工质量的控制措施。其一,后浇带周围混凝土施工技术措施。要严格根据设计图纸展开填缝材料、钢板止水带、固定、隔断钢板网、钢筋、垫层、地板后浇带土方等施工。在钢筋上安装点焊时要以钢板止水带的弯成形为前提,将填缝的挤塑板分为上下两段展开填塞;必须选用中竖向钢筋将后浇带隔断增加的一层密目钢丝网牢牢固定;应该提前浇筑底板后浇带下部位置周围的梯形形状的混凝土,要在其稳定之后初凝之前浇筑地板混凝土,在实现上下两层混凝土结为一体的基础之上确保混凝土不会向上冒。其二,后浇带硷施工。在进行后浇带混凝土施工之前,要将钢筋表层的水泥浆层清除掉,可以不拆除钢板网,将混凝土的表面凿毛,在清理干净后浇带底部以及混凝土表面的杂物之后,要使用压力水将其冲洗干净;应该将顶板后浇带模板支撑牢固,使用密闭肋对拉螺栓加固外墙后浇带,保障接缝的顺直平整;建筑后浇带混凝土选用填充膨胀混凝土,后浇带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为C35。 
  (2)浇筑混凝土技术措施。其一,浇筑墙柱混凝土。在墙柱浇筑混凝土时,要选用分尺杆控制,进行分层浇筑。均匀振捣,在浇筑下次混凝土时要注意必须在上次混凝土初凝之前进行,在振捣上一层时,为了消除两层之间的接缝,要插入下一层。在振捣时要注意均匀布点,快插慢拨,在振捣中最好上下稍微抽动振动棒,以加强上下混凝土的振捣密实度。在建筑柱子等深度比较大的竖向结构中,为了避免硅离析,选用溜槽或串筒等布料,要严格控制硅的坍落度和水灰比,一个台班抽测要至少多于3次;其二,浇筑梁板混凝土。在浇筑梁板混凝土时,要同时进行混凝土浇筑施工,确保每一个工段的梁板混凝土浇筑施工一次性完成。在梁板混凝土浇筑时要先按照高度将梁板分层浇筑成阶梯状,到达板底部位置时在和板的混凝土一块儿浇筑,浇捣施工随着阶梯形的不断扩展而不断向前。选择使用插入式振捣器进行梁混凝土振捣,使用平板振捣器振捣板混凝土,并在振捣时要注意快插慢拔,直到硅的表面不再下沉,不再出现气泡、浮浆为止。选择使用片式振捣器并辅以人工配合振捣进行振捣主次梁交接周围或者梁柱接头处钢筋比较密集的地方,保证混凝土的振捣要密实均匀;其三,养护混凝土。养护混凝土要注意及时,以避免混凝土出现裂缝,尤其是在夏季施工时更加需要注意。在养护混凝土时最好能够在比较潮湿的环境中,潮湿的环境有助于混凝土散热降温,降低温差,推迟或减少由于失水而导致的混凝土干缩情况,确保混凝土强度的快速增长。基于此,在养护混凝土时要及时采取浇水并覆盖加以保护的措施,能够有效防止有害裂纹的产生。为了有效避免干裂现象在建筑竖向结构拆模后的出现,应该在建筑的墙柱面多次洒水提高养护力度。针对此施工技术难点采取如上所述的施工技术措施,能够有效做到建筑地下室的防水。 
  三、结语 
  衡量建筑质量优劣的最关键的指标就是建筑的防水性能,因此,探讨建筑防水技术措施相当有必要。建筑防水质量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与施工质量和设计质量有着很大的关系,基于此,要按照不同建筑的结构需求的不同来选择更为合理、科学的施工技术措施,切实做好建筑的施工质量的控制与管理,提高建筑质量。 
  参考文献: 
  [1]曹磊.建筑防水工程质量控制与工程实践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2011(09). 
  [2]姜连鹏.高层建筑防水工程的重点难点及对策分析[J].辽宁建材,2009(01). 
  [3]何文熙.建筑防水工程质量管理与控制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08(08). 
  [4]左春艳.简述建筑防水施工技术[J].科技与企业,2011(13). 
  [5]陈金.建筑工程防水施工技术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