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营改增税制改革作为我国税收结构调整完善的重要环节,伴随着试点范围的扩大和涉及行业的扩充,其经济影响程度范围不容忽视,有利于我国调整相关行业或产业的发展前景促进整体经济结构的改进。本文选择建筑施工单位来分析营改增对其产生的经济影响以及在纳税方面面临的困难,构建合理有效的税收筹划方案以促进建筑施工单位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 营改增  建筑施工单位  纳税策划 
   一、营改增税制改革的基本现状 
   我国税制结构中存在着相互排斥而又并存的增值税和营业税两大流转税种,其中营业税的征收标准为企业营业所得额,征收税源管理、相关财务会计稽查以及税务查收均比增值税简便。然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企业创新理念的不断加深,简单粗放型的营业税难以满足国家倾向于企业减负的客观需求,企业间的分工协作密切程度逐渐增强,笼统化的营业额计算模式使企业步入“虚盈实亏”的可能性变大。为此,营改增税制改革的试点方案慢慢出炉,分行业分地区逐渐实施,稳步扩大试点范围直至完满完成税制改革任务。 
   与营业税相比,增值税作为价外税具有一定程度的抵扣效应,建筑施工单位可通过进项税适当性抵扣以达到运营成本缩减的目的,如此一来,企业的纳税负担逐渐减轻,营业利润的增多可以启发其创新活力,税务机关部门也可真实地了解企业的运营状况,提升其税务精细化管理的整体水平。营业税改增值税的税制改革可以很好地实现企业增值额抵扣链条的延伸完善,进项成本的缩减范围显著,有利于企业提升业务创新和改进生产活动的积极性。另外,营改增税制改革可以很好地避免两税同征所带来的税率洼地,有利于实现不同行业、不同地域之间的税务公平性,有利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完善和企业之间竞争的公平性。 
   二、营改增建筑施工单位纳税筹划所面临的问题 
   建筑施工行业纳入营改增税制改革的范围后,与此相关联的上下游企业增值税增收将得到很大程度的改善,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重复征税问题。对于建筑施工单位而言,营改增税制改革名义上属于所缴纳税种减少,但纳税税率由原先的3%上升到11%,明显增加了企业的纳税负担,并没有出现该行业所缴纳税额减少的境况。为此,建筑施工单位营改增税制改革下纳税筹划具有客观必然性,有必要分析其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1、建筑施工单位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存在的问题 
   建筑施工单位所需要的原材料数量品种繁多,上游可供选择的供应商也较多,为此原材料进项税额的核算抵扣成为建筑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多而杂乱的供应商中必然存在一些发票开具不合理的现象,甚至供应商的基本货源质量有待考察,若建筑企业无法获取合法的原材料供应商提供的发票,那么其进项税可抵扣的数额将大大减少。除此之外,受以往惯例影响,一些供应商并不能很快地建立提供发票的意识,遇到发票数额较大的就有可能在运输或价格出现提价,彼此之间达成的交易有可能就此结束,严重影响建筑企业与上游供应商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更不利于税制改革浪潮的前进。 
   2、建筑施工单位合同不规范引致的纳税筹划问题 
   建筑施工单位实际运营过程中,涉及到各种各样的合同比如订料合同、建筑施工合同以及一些人员劳务合同,需要对这些合同进行规范化管理。营改增税制改革之后,非规范化合同会使建筑企业的相关权益失去法律保护,在税务筹划时处于被动地位。一些需要申报的增值税所涉及到的合同若不规范而不能成为有效合同,与此同时企业相关的税务无法抵扣,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税务筹划成本负担。有关人员用工劳务合同的规范性,如果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务合同不规范就无法取得税务局开具的相关有效发票,在营改增之前如此操作不会产生不良影响,然而营改增之后规范化的劳务合同成为必然,否则将影响人员成本费用方面的纳税筹划。 
   3、建筑施工单位营改增后其它方面的纳税筹划问题 
   营改增税制改革之后,建筑施工单位纳税筹划面临着很多问题,除了上述原材料上游供货商和相关联规范性合同之外还需要面临一些问题,比如企业资金链条供应不足、财务会计核算不规范、企业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在资金供应链方面,营改增税制改革之后,建筑施工单位首要进行增值税先前的资金垫付,特别是交易金额较大的建筑施工企业巧遇资信不良的公司,不能及时足额缴付拖欠建筑企业的各种款项,此时企业的资金链条就会面临断裂引致财务杠杆剧增的不利局面。财务会计核算不规范表现为增值税的会计科目增多,财务报表中的利润表会出现一定变化,增加了财务会计人员的工作量以及会计工作的复杂程度。企业管理不到位表现为相关管理部门对各种票据的保管回收制度执行不严厉,资金链条的充足警戒性把控不严谨等出现混乱管理局面,种种问题叠加出现必然会对建筑施工单位的纳税筹划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 
   三、营改增下增强建筑施工单位纳税策划的政策建议 
   1、建筑施工单位巩固建立与原材料上游供货商的友好合作往来 
   相对建筑施工单位而言,购买原材料所应缴纳的增值税额的筹划使其纳税筹划过程的首要关键环节,切实可行比较有效的纳税策划方式是强化加深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的合作关系,可以选择股东参股投资模式进行,或是签订一些合理有效的合作协议。营改增税制改革之前建筑企业所缴纳以营业额为标准的征收的营业税,营业税是不能进行合理抵扣的如此就变相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其中劳务成本成为劳务输出型建筑行业成本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营改增税制改革之后,建筑施工单位可选择通过加强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的合作,涉及到的财务成本和材料成本依法进行进项税额的抵扣,大大降低公司的税务成本,资金雄厚的企业还可以选择兼并对其发展有利的原材料供应商。实际操作运行过程中,建筑施工单位所缴纳的税费金额均比较大,完全有能力有实力去兼并一些中小型供货商,增值税缴纳过程中符合要求的合规合理的进项税完全可以进行抵扣,而营业税并不能进行相关抵扣,为此,建筑施工单位纳税筹划的方向就是尽量朝着能够进行税额抵扣目标开展策划方案。除此之外,建筑施工单位在同等条件下甚至在相对弱势条件下尽量选择具有一般纳税人资格的供货商进行购买合作,如此可以保障能够获取可以抵扣的增值税发票,相当于为企业自身购买一份保险。建筑企业也可通过设立建筑材料生产子公司,进一步延伸其在建筑行业产业链的纵深度,争取该产业链上更多利润的同时,亦可达到增值税税收筹划的目的。母公司在工程项目建设时,向子公司采购建筑材料,子公司可通过提高工程材料价格的方式,为母公司争取到更多的进项税额抵扣。总之,建筑施工单位纳税筹划的方向就是尽量从原材料和劳务成本两个方面设置筹划方案,合理有效的纳税筹划可以规避税率提升所引起的纳税总额的增加,有利于企业纳税负担的减轻。    2、建筑行业统一规范相关合同,为合理税务筹划提供依据 
   营改增税制改革之后,建筑施工单位有必要梳理所签订的各种合同,包括订料合同、购销合同、施工建筑合同以及相关的劳务合同等,这给合同的签订与登记工作提出严格要求需要给予特殊的关注,特别是一些订料合同和劳务合同的规范化可大大减轻建筑企业税赋压力,成为其纳税筹划的合理有效的突破口。建筑施工单位对一些大型工程项目选择外对承揽时也需要签订相关合同,但一些企业为逃税漏税而给与被承揽方一定价格优惠甚至包括不签订合作合同,营改增之前并不会对建筑企业产生什么影响,但营改增之后其影响力就变得显著了。建筑企业不能够在为被承揽方提供建筑材料时,取得相应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如此就无法对建筑企业所提供的原材料以及劳务进行进项税额抵扣,从而也无法降低企业的成本。建筑企业营改增税制改革之后需要特别关注相关合同的签订,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合同签订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被承揽方的原材料供应商已经由其先前认定,供应商向建筑企业提供原材料时就无法签订合同,建筑企业更应该要求被承揽方与材料供应商协商合作,共同进行相关的材料增值税筹划,已达到三方共赢的效果。 
   3、建筑施工单位纳税筹划应对其他方面问题的策略 
   建筑施工单位在营改增税制改革之后对其它方面的纳税筹划问题给与足够的重视,在每个环节、每位员工心目中树立相关纳税筹划理念。首先,建筑企业的资金链条需要严格把控,一般而言,建筑企业的资金需求量均比较大,管理过程中需要严谨细致决不允许出现任何差池,否则其资金运作将置于资金管理风险之中。营改增税制改革之后,建筑施工单位需要严格控制资金链条的安全,全面保障资金足额及时到位防止出现资金危机的状态。同时,从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的角度出发,实行多元化的纳税筹划渠道。其次,建筑施工单位选拔或者定期培训以提升财务工作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既包括财务会计方面的专业水准又包括税务专业的水平,通过加强企业财务人员的相关培训,同税务局相关人员一道,学习并掌握相关税务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特别是有关税务核算方面需要及时更新相关人员的知识库,始终保持与最新的税务政策要求相一致。再次,通过合理设置会计科目,为详细记录建筑企业应交增值税的金额、抵扣等情况,应在“应交增值税”科目下增设“进项税额”、“减免税款”、“已交税金”、“营改增抵减税额”、“转出未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转出多交增值税”等明细科目,以适应增值税要求。通过分别按照建筑企业的不同业务按照不同的征收率和税率,对各项工程项目的增值税情况进行核算,分别核算企业的减税、免税项目等。最后,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在员工与中高层领导之间开展灌输多元化纳税筹划的教育理念,使其养成尽量降低成本的素质。 
  【参考文献】 
  [1] 桑广成、焦建玲:营业税改增值税对建筑企业财务的影响及对策[J].建筑经济,2012(6). 
  [2] 陈琼:建筑施工企业营改增面临问题及应对策略[J].山西建筑,2013(6). 
  [3] 徐雪辉:建筑企业营改增后的纳税策划探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2). 
  [4] 周煜:建筑施工企业营改增后的纳税筹划探讨[J].中外企业家,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