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建筑形态与空间形体表达

      【摘要】侧重于研究当代建筑与城市环境产生关系,主要论述了城市建筑形体与尺度的对比与协调、当代建筑形体与城市空间秩序、当代建筑形体与城市积极空间等三个方面,为当下的城市设计和建筑创作实践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建筑形态;当代城市;空间;设计

  1城市建筑形体与尺度的对比与协调

  对比是艺术手法之一,它在于用各个艺术形式进行鲜明的对照以加强它们的艺术表现力,因为积极的比较能强调不同的空间和时间的品质。协调属于哲学一美学范畴,表示高水平的井然有序的多样性,以及整体中各种不同成分的符合完美和美的审美标准的最理想的协调一致。

  很长时间以来,人们常常将协调与统一这两个概念混淆,认为统一的事物各个部分之间都应该是协调的,造成了人们对表面混乱而实际有秩序的艺术形式的怀疑。而这恰恰是没有搞懂什么是统一。这样所形成的统一因带有明显的单纯与乏味而逐渐受到怀疑与批评,当代城市建筑更渴望在一种多样的形式中寻找分化的统一。真正具有创造性的统一是在一定秩序下的多元共存,一种具有动态活力的分化统一。

  一些以否定性、多元化、反中心性、反整体性和反连续性为特征的当代建筑思想,主张消解现代主义所坚信的超验的、抽象的、视主体性为中心的思维范式。现代主义所坚守的统一性、总体性、客观真理及永恒性被替代为当代建筑思想的多样性、无序、多元论和变化。复杂性、矛盾性和模糊性成为当代建筑上的集中体现,为城市中动态对比与协调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1.1形态对比与协调

  (1)现代主义初期同质同构的对比

  从历史上看,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本身就是面对工业革命后的城市问题产生的,其目的即是对传统形式和功能的突破。柯布西耶作为现代主义的领军人物,他意识到了突破形式的确可以产生对比的美。但是,受到材料和技术的局限,现代主义建筑在初期无法成功做到这一点。从形态角度分析,现代主义初期的建筑并没有跳出传统建构形式的束缚,与周边历史建筑仍属“同质同构”的对比,这种对比只能产生城市空间面貌的割裂。

  割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过分追求对旧有形式的批判和超越,没有认识到形态上的呼应和有益元素符号的重现;其次,受结构技术进步的影响,新建筑尺度往往过大,结构粗犷,建筑形态上力学关系过分突出;第三,无视传统城市空间的肌理,新建筑周围城市空间分散且无归属感。

  (2)当代建筑形态异质异构的对比

  在20世纪后叶,随着建筑学的发展,建构方式日益更新,超二维的空间形态得以产生,新材料的应用带来同以往截然不同的质感。对原有空间和尺度的尊重弱化了建筑在并置中的冲突。最重要的是,新建筑形态仍重视形式美学的基本规律,在虚与实、刚与柔、点与面之间的美学处理继续沿用。这些,都为当代建筑形体达成“异质异构”的对比美创造了条件。

  当代建筑形态经常在计算机辅助下采用和生成一种不确定形状,它具备了一种不可能还原为任何单一形式的、连续的复杂性。这种无内无外的连续表面,表达了对矛盾与各种复杂因素的包容。另外,大量运用新材料和全新的细部形式设计,用异质异构的手法凸显了新旧建筑之间的时空差异性,强调一种张力十足的冲突美。这种现代的高新技术材料与非传统形态空间的结合,充满了超时代的未来感,它与一同坐落在基地上的稳重而历史感十足的旧建筑结合,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

  1.2尺度和体量的弱化

  (1)比例与尺度的含隐

  尺度是指建筑物的整体或局部与人之间在量度上的关系,或人所习惯的某些特定标准之问的尺寸关系。在信息技术时代的今天。无论在技术上,还是美学上,曾被建筑学奉为经典的模数正在日益式微。由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建筑形态可以十分白由,流动、柔顺、弯曲等新的特征出现,并且屋顶、墙、楼板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当传统立面的概念消失时,传统建筑奉为经典的比例系统似乎被彻底打破。

  (2)视觉异化下的体量消解

  体量上的动态处理也是当代建筑师经常用来表达他们关于设计建筑的直接感受的一种建筑建构手法,以错乱、离散、复杂的建筑形态来回应全球社会的多样性和不确定。这种手法下的建筑形式十分吸引眼球,体量与力学影响似乎消失在充满动感的形体变化中。

  建筑的具体形态既是对原有建筑立面肌理的延续,又是一种新的创造。新建筑是由实体量的较规则部分与虚体量的三维扭曲体相交组成。实体量由于开窗的比例与尺度同邻近建筑相似而与之产生协调感。虚的体量也凭借着曲面玻璃幕墙的比例和较小的划分尺寸而产生近人的尺度感。整体上看两个虚实相间的体量和立面上动态设置的开窗大大缓解了单一体量对街角空间造成的压迫。

  2当代建筑形体与城市空间秩序

  从物质层面看,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都关注实体、空间及二者关系,因此工作有显见的重合,其工作对象、范围在城市建设活动中呈整体连续性。建筑立面是建筑的外壳和表皮,但又是城市空间的内壁,二者互相交融,隔而不断,内外是相对的,因此,城市空间环境是一个连续系统。环境的形态应是整体统一和局部变化的有机结合,房屋是局部、环境是整体。

  秩序性一直是城市空间营造的重要部分,秩序的建立正是调和多样矛盾达到统一的直接手段,它为多样中的统一提供了必要的保证。所以秩序性的体验是城市空间体验的重要部分,也是城市空间中整体美的因素存在的基础。

  审美心理学方面的研究阐述了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即审美快感来白于对某种介于乏味和混乱之间的形式的欣赏。单调的形式难于吸引人们的注意力,过于复杂的形式则会使人们的知觉系统负荷过重而停止对它的欣赏。人的知觉在把握图形时,为了在大脑中形成一定的知觉印象,就必须找到图形所蕴含的某些可以把握的规律。

  2.1形体分解与空间均衡

  当代建筑常将自身形体的统一形态分解表达,通过柏拉图形体的不规则放置(非垂直非水平),来表达对传统规则秩序的对抗。从对形体的认知来看,人的视觉习惯于将地面与地心引力作为稳定的参照标准,并依此来对物体进行观察和阐述。因而,与之垂直的和平行的面便构成了稳定的参照系。一旦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像在此产生一定角度.在视觉中便产生运动。“在这种非平行于参照坐标的运动中,一切严肃的秩序受到嘲笑。这种形体的分解,使运动着的发散秩序,代替了传统的向心的秩序,由此,城市空间围合元素的形态产生了变化。

  当代建筑从哲学角度达到自身形态“解构”、“叠置”的同时,在空间上间接产生了可以同周围更多空间元素联系起来的形体单元。在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方向形成了上述“重合与旋转”的聚合动态力,正是这种新关系建立了一种空间均衡,它将城市空间的构成对象置于一种充满变化性、自然性、随机性的空间呼应之中。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这种建筑与建筑之间、建筑与空间之间的呼应也造成了城市空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和有机。正是当代城市空间中隐含的这种“有机联系”使城市建筑形体之间的矛盾演化为一个和谐的统一体,从而使空间达到了一种新的“秩序”。

  2.2 形体变异与空间联系

  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经历了后现代建筑和解构主义建筑的强调“断裂”和“差异”之后,当代西方建筑形态表达开始追求新的联合—异质元素的连续。

  城市中的空间联系依赖于建筑形态给人带来的空间运动趋势。当对建筑形态的观察记忆彼此层叠,人们便会在不同空间性质的对比与差异中体会到空间变化的连续,由此领悟到空间运动的产生和空间之间的联系。“对于大脑而言,时间往往表现为大量精神状态记忆的结构。”

  3当代建筑形体与城市积极空间

  3.1对城市积极空间的围合

  与在平面上营造城市积极空间不同,在建筑学领域,立体形式的积极空间早己被提出并付之实践,因为建筑物具有内部围合的必然属性。表现在建筑外部,空间往往是越像上越开敞,积极空间逐渐发散。虽然从另外角度来看,这种形式的大量存在有利于城市整体感和天际线的营造,但是也造成了城市空间的单调和乏味。

  这种形态表达的变化,将人们对城市积极空间的感知在以地面为主体的一元中心,变成了从地面对立体积极空间感知的双中心,城市街道在竖向上得以形成更多样和丰富的积极空间。同时这种变化也将图底关系理论真正从平面领域扩展到了三维空间领域。

  3.2对城市积极空间的延续

  (1)形体对城市空间的引入

  当代形态表达对城市三维积极空间的关注,造成的另一种影响则是将城市空间引入到建筑内部。

  (2)形体与城市空间的融合

  如果说“平滑”理论引发了建筑形态的三维趋势,导致了建筑外部城市空间“流动的、粘性的和联系的”自由展开。那么受拓扑理论影响,建筑与城市空间展现了一种内部与外部、吸纳与融合的更深入的交织。

  4结论

  当代建筑从形态上赋予了城市空间许多新的定义,可作为建筑创作同城市意识融合的有效途径之一,其中充分考虑了人所需求的多样性,在建构自身形态的同时仍能形成对城市空间和环境的积极应对,既丰富了城市空间的层次感和渐进性,由此产生了良好的心理效应,又能使建筑设计更为协调,合理。

  参考文献

  [1]梁雪,肖连望.城市空间设计[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2]诺伯格•舒尔兹著.尹培桐译.存在—空间—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3]王建国.城市空间形态的分析方法[J].新建筑,2004(1).

  [4]王建国.试论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有机契合[J].东南大学学报,2006(6).

  [5]张鹏举.界面—从城市空间环境看建筑形态构成[J].新建筑,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