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屋顶防水与施工

       内容摘要:屋顶是建筑物最顶层结构,也是最容易发生病害的建筑部分。屋顶性能的好坏影响着整个建筑物的使用价值。造成屋顶渗水的因素比较复杂,除了建筑结构自身存在的缺陷外,也有外界受力失衡对结构带来的破坏作用。施工期间未能组合屋顶结构,造成其抗病害能力减弱;多雨季节雨水量较大,长时间冲蚀屋顶外部而引起病害。因此,施工单位在改造期间要注重屋顶结构的调整,从设计、施工等环节控制屋顶结构的质量性能。

  关键词:屋顶,渗水,防水,施工,设计

  屋顶是房屋建筑的顶层结构,由于长时间暴露在外而受到多种病害的影响。雨季渗水对屋顶具有明显的破坏作用,若不及时处理则会影响到整个建筑物的性能。此外,导致屋顶渗水的因素是多个方面的,技术人员在制定施工方案时要考虑屋顶结构的特殊性,这样才能避免渗漏病害的重复发生。

  一、屋顶渗水造成的不利影响

  屋顶是建筑物最顶层结构,也是最容易发生病害的建筑部分。造成屋顶渗水的因素比较复杂,除了建筑结构自身存在的缺陷外,也有外界受力失衡对结构带来的破坏作用。施工期间未能组合屋顶结构,造成其抗病害能力减弱;多雨季节雨水量较大,长时间冲蚀屋顶外部而引起病害。渗水对屋顶造成的不利影响如图1。

  1、产生裂缝。长时间受到雨水冲蚀,屋顶结构会出现渗漏现象。这主要是由于水分过足软化了混凝土结构,混凝土表面松散而产生裂缝,给雨水浸入创造了条件。屋顶渗水从上往下对建筑结构造成破坏,严重影响了用户正常的生活水平。

 

  2、引起老化。随着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屋顶结构也逐渐采用了钢结构作为支撑体系,以增强顶层抗压抗拉的性能。水分接触钢结构会引起不同程度的氧化反应,使钢结构构件发生锈蚀。这种现象加速了顶棚钢结构的老化速度,减短了建筑物的使用寿命。

  3、损坏功能。渗水现象限制了建筑物使用性能的发挥,给业主及住户造成了诸多不便。屋顶渗水需经过较长时间的维修,改造期间会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如:屋顶渗水维修期间,商业建筑的业主无法正常经营,住宅建筑的结构性能受损限制了正常使用。

  二、屋顶设计阶段的防水措施

  通过设计改造屋顶性能的具体情况:①坡度设计。水位高低决定了屋顶物结构布局的高度,设计人员要根据屋顶坡面度设置水位高度,防止雨水聚集过多引起的渗漏。目前,屋顶结构的高度基本满足抗渗要求,从长远角度考虑,设计中应适当提高坡面的优化程度,使其防水效果进一步加强。②监测设计。以高层建筑为例,设计综合性的监测系统可及时发现病害,当屋顶有水分浸入后可及时提醒人员检修。改造屋顶结构应添加智能化的监控系统,利用信息技术设计自动化监控模式,观测屋顶结构的变化。③输水设计。给排水系统的优化设计对屋顶渗水防范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思想认为输水管道的孔口越大越好,可排放大量的水流。但孔口偏大也降低了屋顶结构的牢固性,给排水管道孔口设计改造需合理选定孔口大小,根据顶层勘测的结果设计有效的支撑结构。

  三、屋顶结构改造技术的运用

  设计是屋顶工程开始的首要阶段,也是最为关键的工程环节,设计方案的科学性决定了建筑功能的优越性。为保证屋顶防渗设计方案符合工程要求,不断优化建筑物的泄水作用,还需要施工工程单位广泛实施技术改造活动,如图2,通过简化屋顶物以发挥更加优越的性能。

 

  具体情况:①抗害技术。建筑物病害对其性能有极大的破坏,屋顶改造时抗病害方法较多,包括:加固处理、简化结构等,可合理选用建筑材料或施工工艺达到这一目的。②抗渗技术。渗水是屋顶结构病害的主要形式,在结构改造技术运用中可对其完成相关的处理,保证屋顶结构的完整性。常用的抗渗技术是修补加固技术,利用高性能的建筑材料修补屋顶,既可以有效地处理病害,也能发挥出防范渗水的作用。

  结论

  总之,屋顶是建筑物的顶层结构,屋顶性能的好坏影响着整个建筑物的使用价值。因此,施工单位在改造期间要注重屋顶结构的调整,从设计、施工等环节控制屋顶结构的质量性能。

  参考文献:

  [1] 龚虹. 屋面防水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J]. 四川建筑. 2004(03)

  [2] 宫耀波,刘苗. 浅析建筑屋面防水渗漏的原因及防治[J]. 工程质量. 2007(17)

  [3] 冯美云. 屋面防水工程质量通病及防治[J]. 山西建筑. 2009(36)

  [4] 郭丽娟,李东,魏东. 浅谈高层综合建筑地下人防工事的防水问题[J]. 山西建筑. 2008(11)

  [5] 林锦峰. 高层建筑地下防水工程施工质量控制要点[J]. 中国房地产业. 2011(03)

  [6] 孙莉萍,莫广周,黄日东,马黎进. 地下室防水工程质量问题分析及对策[J].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08(16)

  [7] 李彩霞. 地下结构防水工程渗漏的分析与防治[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25)

  [8] 王海峰. 小型砌块墙体开裂、渗漏及防治办法[J]. 中国科技信息. 20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