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对当前城市高层建筑现状进行了分析,从城市肌理、主体造型、底部空间三方面进行了论述,提出了高层建筑与城市关系的几种处理方法,为城市中高层建筑的创作提出建议。关键词:高层建筑,城市,肌理,主体造型,底部空间

“规划,建筑和设计不应把城市当作一系列的组成要素,而应努力创造一个整合的多功能的环境”———《华沙宣言》。随着城市与社会的发展,高层建筑在城市中不断涌现,不仅要它成为城市空间的一部分,而且希望利用高层建筑的特性创造有魅力、有活力、人性化的城市空间。否则,只是一味突出自我的结果,只能使整个城市显得纷繁无序与生硬,最终成为钢筋混凝土的森林。因而在城市环境中的高层建筑的形式创意与形体塑造,势必要植根于城市环境,与城市协调共生。这里结合本人做的两个实际项目,探讨高层建筑造型创作与城市关系。
1 总体布局与城市肌理的协调融合
“因地制宜”是处理建筑问题的基本准则,而尊重城市传统,保留并发扬城市特色也是高层建筑创作的重要原则之一。总体布局是高层建筑形态创作的基础,直接体现了高层建筑与周围城市关系是否融洽。其中建筑朝向的布置;主体形状的确立;建筑间距的控制以及底部空间的分布,在满足功能及相关规范的前提下,只有结合所在的城市文脉,周边地块条件进行创作,才能真正将建筑植根于城市,成为城市中和谐的构成要素。大地盛世广场位于阜新市开发区最主要的道路迎宾大街两侧,围绕迎宾广场由三个基地组成。围绕广场的高层最初的设想是以环形的姿态出现,以对广场形成围合感,与环形广场呼应。这一想法后因甲方想要将办公楼最终以住宅的形式出售而告终。为了取得最大的通风采光,决定办公楼和酒店均采用南北朝向的高层板楼的形式。这样在环岛周围将群房采用环抱的布局形式来加强对城市广场围合感,同时将靠近环岛的高层以短板的形式出现,长板楼也切割成由空中局部相连的两个短板高层,这样削弱了长板楼对广场围合感的破坏。在朝向上,当地的城市规划几乎所有的楼房均是南偏东接近30°,只有寺庙才是正南北方向的布局。因而最终我们采用的总体布局高层板楼均采用南偏东30°的朝向,在日照间距的要求上也可以乘以折减系数,这样既符合当地的习俗又有利于基地更合理的利用。香河宾馆项目位于河北廊坊市,在沿城市主要街道的方向推让出48 m的大型广场,既可以是交通广场,也可以容纳各种市民活动,如休憩、娱乐、交往、聚会等,它在城市和建筑环境的构成中是一种极具民主性和开放性的环境要素。广场提供了受欢迎的舒适空间场所,同时避免了大量车流、人流带来的交通混乱。在西侧退让出18 m的景观大道,激活了西侧的城市空间,与西北侧城市中心广场彼此呼应,形成了很好的过渡。
2 主体造型与城市空间的呼应
1)空中庭院。在高层的主体做一些减法,将其型体分解,复杂化,形成空中庭院,将城市空间引入到高层主体中,给人们在办公及生活中提供交流,休闲的空间,这不仅对于建筑本身与城市关系融洽,同时对于改善城市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日趋冷漠的现象也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盛世广场在高层主体上通过切割,拉伸以及缩入等手法,形成大小不一,形式各异的空中庭院,给原本单一呆板的高层板楼,注入了活力空间,型体变化丰富,也丰富了空间形式。使人们在主体上亦能够走出室内空间,感受城市氛围,同时在空中庭院种植的绿色植物,也能够消除人们工作的困乏和生活的烦躁。在主体与群房相接的位置通过缩入外墙和架空的形式,形成所谓有顶的屋顶花园,这些空间的形成削弱了主体与群房结合的生硬感和对街道的压迫感。
2)多个高层主体的呼应。高层建筑综合体中多个高层建筑之间的呼应也是至关重要的。由于日照,功能等要求,高层建筑之间具有较大的间距,其上部空间形态主要靠它们之间的“心理界面”来形成,因此,在设计中,应注意这些高层建筑之间在造型、体量、色彩等方面的呼应。正如在盛世广场中,在多个高层主体间采用相同或类似的手法,形成若干形式各异,但是手法统一的高层建筑,才能形成和谐、优美的城市景观。
3 底部空间的城市化设计将底部空间向社会开放,以求得与城市空间的过渡和环境的连续性,设计原则:人性化设计原则;与基地融合;开放性原则通常这种结合以以下三种方式来实现:1)扩大底部的公共活动空间。伴随着多种商业服务性功能的渗入,通过扩大高层建筑底部公共活动空间,形成入口广场或将人流引入到建筑围合而成的内部公共空间,来解决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过渡关系。大地盛世广场就是在多个高层板楼之间的底部形成若干内部治县沿江风光带景观设计为例,在明确其设计目标和原则的基础上,对其设计主题、规划结构、总体布局、主要景点、植物景观、道路交通、夜景照明等进行了叙述,以期打造具有浓厚民族气息和地域特色的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1] [日]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2] [美]阿尔伯特•J•拉特利奇.大众行为与公园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3] 齐 康.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4] 戴晶晶.对我国大都市空间结构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