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化当前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各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在大规模城市拆建活动中,如何保护我们积淀了数千年的城市文化,维护城市记忆与印记,保护好城市文化遗产,保持并塑造城市个性特征,是一项紧迫的任务,而历史街区作为城市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好对历史街区的保护工作显得尤其重要。新近,这个被称为“全国留存至今最好的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被国家文化部、文物总局评为全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保护和展示好这一街区成为福州城市塑造特质的关键。

三坊七巷是历史文化名城福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重要名片。南后街是三坊七巷的核心部分,沿南北方向贯穿整个三坊七巷地区,并通过澳门路联系南端的林则徐纪念馆及乌山风景区,它是集中展示三坊七巷乃至整个福州旧城风貌的重要窗口,其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十分重大。以南后街保护与修复的具体实例,阐述历史街区动态的文化性修复的设计思路。

一、南后街的历史文化及区位特征

“三坊七巷”位于福州东街口的西南部,占地42.8公顷,自晋、唐代形成起,便是贵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于晚清民国走向辉煌,涌现出大量对当时社会乃至以后的中国历史有着重要影响的人物,并遗留下大量的名人故居和优秀历史建筑。更可贵的是,“三坊七巷”至今仍保留着唐末、五代以来古街区的棋盘式(鱼骨状)格局,被誉为中国“古街坊的活化石”和“明清古建筑的博物馆”。

南后街是“三坊七巷”之中轴纽带,北起杨桥路,南至澳门路,串起东七巷、西三坊的东西向巷道。宋代称“后街”,因位于南街之后又称“南后街”。在长不过640米的街面上,曾聚集了大量的商铺作坊经营古书、刻书、裱褙、花灯、当铺钱庄、苏广百货、绸缎布匹、珠宝首饰等,其服务对象是三坊七巷及城市中官绅学者、文人富商及应试考生,成为闽都最富人文气息的商业街。

二、南后街现状特征

(一)文化遗产丰富

南后街处于三坊七巷文化遗产保护区的建设控制地段内,内有文物保护单位三处,另有多处保护性历史建筑,加上坊门、老墙、古树、古井以及广布于南后街上现存的或是过去存在的老字号店铺,整个地段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图1)。

(二)空间形态特征

南后街宽约12米左右,沿街大量为二三层传统式沿街小尺度店铺,随着历史的演变,平面也自然有机地进退曲折。其用地狭长,大进深者内设有2~3米见方的天井,前店后宅或前店后作坊,小进深者下店上宅。街道空间连续,仅在各坊巷口留有间隙,形态自然纯朴,尺度亲切宜人,生活气息浓郁。

(三)风貌特征

南后街原有风貌以传统木构建筑为主,并有少量砖石及土墙建筑。一二层木构建筑形态极为多样,有直上直下的平面式、二层外挑式、栏杆式、内凹廊式等,形成十分丰富的沿街立面景观。现存青砖建筑檐口叠涩形式多样,夯土墙勒脚、入口部位一般采用当地花岗石。整条街保留建筑的坡屋顶尺度小,结合不同进深,形成舒缓的高低错落。

(四)现状问题

南后街大部分传统建筑年久失修,安全隐患突出;部分建筑在体量、立面形式、空间格局等方面与周边传统建筑很不协调;缺乏作为旅游及公共服务区应配备的高层次的公共服务与生活休闲设施;交通拥挤混乱,也直接影响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三、文化性修复之策略

南后街是“三坊七巷”历史街区的主轴与核心地带,沿街分布多处文保单位与历史保护建筑及老字号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它的修复与更新既不能简单的模仿再造一条“仿古街”,更不能采用毫无依据的脱胎换骨式的改造。为使历史街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与活力,福州市提出了动态式保护更新模式及文化性修复设计思路。  

四、总体功能定位

南后街定位为福州市中心的传统文化特色休闲商业街,既要体现并弘扬福州地方历史特色与文化底蕴,又能积极提升公共服务设施层次,形成福州城市生活的重要公共空间—城市的“会客厅”,并突出其书香文化、传统文化、时尚休闲的独特氛围。

五、分段平面功能与空间布局

规划设计将南后街分为三段,北入口郎官巷至黄巷(衣锦坊)为北段、黄巷(衣锦坊)至安民巷(文儒坊)为中段、安民巷(文儒坊)至南入口澳门路口为南段。

北段结合南后街原有功能及历史文化背景,将其规划为书香文化及工艺品街段。衣锦坊段则结合董执谊故居作为书坊及刻书坊,展示销售古旧书籍,将历史上南后街的书铺老字号加以恢复。郎官巷、塔巷段的更新地块规划作为院落、坊巷式商业空间,作为福州传统工艺品销售展示区。黄巷口的萨氏祖居修缮后作为时尚休闲馆,结合茶艺、棋艺展示传统高雅文化。

中段更新为较大型的两层集中商场,作为高档工艺品及古玩展示销售中心。本段保留建筑主要为省保单位叶氏民居,是南后街保存相对完好的典型民居,规划此民居作为福州书院文化展示馆,并通过历史线索将北段的林觉民纪念馆串联起来;此外作为从南后街走出的三位中国才女(冰心、林徽因、庐隐)事迹、书画品等展示空间,并结合时尚休闲功能。

南段规划定位为字画及裱禙为主的并结合时尚休闲的文化街段,北端部分可作为古玩集市的延伸,南端突出休闲特征,中间以字画、裱禙为主,强调其功能的多样与文化时尚休闲的特色。此段保留的院落式历史建筑较多,经修缮后可作为字画创作、裱禙展示与出售相结合,并增加休闲时尚茶馆、酒吧等功能。谢万丰、观我颐等糕饼行恢复其老字号。

六、风貌与立面修复设计

(一)文保单位及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修复措施

南后街沿街遗存10余座传统院落式木构建筑(含三处文保单位),其设计措施是首先拆除不协调的加建部分,采用传统材料、工艺与构造进行修复,按前文的定位,作为公共空间或商业功能使用,使街道空间向院落延伸,增强街道的历史文化氛围。对其沿街立面进行保护性修缮。

(二)沿街保留的商业建筑的翻建措施

除文保单位及历史建筑外,对沿街具有与历史保护区风貌相协调的,但建筑质量差的传统木构或清水砖墙的商业建筑采用“翻建”的更新整治方式。对于前者,进行现场测绘后按照原貌予以修复;对于后者,拆除内部结构进行翻建,保留并修补加固外立面墙体(图2)。

(三)更新改建建筑的措施

对更新地块的新建建筑,内部使用空间按现代商业需要进行设计,根据不同进深采用沿街小店铺或集中商场或坊巷院井式。但其风貌及立面则按照历史保护区规划要求进行设计,并强调其多样性与时间感。主要措施有:

1.强调传统空间尺度的把握

首先在沿街总平面设计中,强调小开间的自由进退,形成自然有序的外轮廓的生成形态,强调历史微循环、演进感与传统街道文脉、肌理的保持。其次,将大体量的建筑化整为零,注重其小尺度的亲切宜人与丰富性。同时,严格控制其层数与高度,双层建筑与单层历史建筑衔接关系采用局部一层进行过渡,通过层高与屋顶形式变化来形成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变化丰富的整体天际轮廓线。

2.注重立面形式的多样化与时间层次原则

在保持南后街以传统木结构为主体的前提下,适量添加一些近代砖石建筑立面,以形成丰富的立面效果,避免按照统一风格静态恢复,注重历史街区动态的演变历程与时间层次痕迹,以体现其生动多样的文化景观。

3.以系列化方式整理传统建筑元素并进行归类组合

通过学习考察三坊七巷地区以及福州城区相关历史古街建筑,搜集当地典型商业建筑的传统做法,进行分门别类归纳整理,以表格化形式,形成系列化做法。

提取传统建筑的设计元素及符号,组合形成不同的立面处理方式以丰富沿街立面。其中,木构建筑色彩处理上,以即有建筑色彩为参考和依据,尽量自然并具时间感。

(四)街道景观整治与修复

设计充分利用地段内现存的自然与历史资源,高大乔木、各类文物及历史建筑、坊巷门、甘液境、历史园林景观空间(光禄吟台),形成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空间开隘变化生动的街道景观空间。

南后街宽约12米,两侧建筑沿红线建,保持原有街道与建筑高度比例;路面平缓,街道中间与两侧的石板铺地垂直铺设,顺应整体街巷走向,保持原街巷地面肌理。

其街道景观以街道为载体,两侧不同的建造时期、材质、结构、风格及形式的沿街界面共同营构出一幅自然和谐且丰富生动的历史与现代城市生活相融的场景画卷。

街道空间设计上,在保持整条街道空间连续性的同时,注重空间的层次与变化。让游客游历其中产生不同的情景感受与时空体验,使南后街真正成为城市独具魅力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