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历史上的建筑在这些方面对我们大有教益,但现代建筑也许甚至更是如此。现代的设计不必受制于古典的准则和传统的构图,而是以空间和节奏通过各种形式和尺寸的单元,砌叠、块面的组合进行大量实验,但始终是与现代生活的基本需要相结合,并且是满足审美要求的。在优秀的建筑中,只有可能,建筑材料是被视为表现使用要求和美学原理基础的。尽管建筑的存在是为了提供蔽身之处,但在任何一个文明社会里,它还将意味着生活的组成部分,意味着一个以合法权利而存在的艺术形式。
关键字:视错觉 建筑设计 艺术 设计

视错觉艺术与建筑设计在日常生活中所占有的地位正变得日益重要,受过教育而又爱好探究的人们对此已有认识。艺术欣赏的传统教学方法主要立足于历史,而现代的建筑设计理论则首先着眼于视错觉。

一.        线条与表现

“应该看到,直线只有长度上的变化,因而最少装饰性,而曲线则既能有弯曲程度上的变化,又能有长度上的变化,因而就有装饰性。直线与曲线相结合,谓之复合线条,其变化比单纯的曲线多,因而一般都或多或少的具有装饰性。波纹线,由于系由两相对比的曲线组成,变化更多,所以更有装饰性,更为悦目,所以有被称之为美的线条。至于蛇形线,由于能同时以不同的方式起伏和迂回,会以令人愉快的方式使人的注意力随着它的连续变化而移动,所以有被称之为优雅的线条。”

——《美之分析》

尽管装饰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不复存在,但线条却仍然在当代的视错觉艺术和建筑设计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线条能产生一种视错觉上的联系。并且是视错觉艺术中各因素之间最为重要的沟通方式。“哦,那是一根美丽的线条!”这往往是公众对艺术家或设计师的作品的第一个反应。线条显示了艺术家或设计师的视觉训练以及他的理论知识,也就是他所学过的艺术。大多数视错觉艺术观察者首先探究的是题材,即人、房子以及风景,换而言之,他们注意的是线条描绘的事物。

通过对线条“历史”的研究,可以显示视错觉与建筑设计中不断改变着的形式观。埃及视错觉艺术(约公元前四千年起)无疑是线条艺术,在绘画和浅浮雕的艺术风格的处理中,甚至在建筑的表面处理中,也是没有立体感的。在埃及视错觉艺术中,只有严谨的造型“深度”。金字塔有着无立体感的直线表面,而外部形式纯属线条艺术象征主义的方尖碑外面则布满了同样是线条性质的象形文字。在早期的基督教艺术中,建筑形式同样也是简单而线变化的。风靡整个欧洲地区的罗马艺术的各个流派都得到了发展。对安全的渴望似乎都表现在防护城堡的围墙上和沉重的教堂大门上了,而这些又往往是一幅荒寂的风景画(就如在奥弗涅中央高原上一样)的唯一标志。在这些教堂的大门上,为了产生厚重的体积感,采用了反复的线条。罗马式拱门的半圆形线条基本上被保留了下来,直到中世纪时期,拱门的线条才变成了尖角形,以有可能结成更为矫饰的拱顶。中世纪哥特式的线条当然是陡直而又细长的,象征着追求天国的人们的信仰,在从十二世纪至十六世纪的大约四个世纪里,这种风格将遍布整个北欧。视错觉艺术家和建筑设计师们每天都在发现线条表达方式的新的风格。

二.创造性的光与色

光是宇宙中的一个要素。只是由于光的存在,我们才能够看见并意识色彩。很难确切解释色彩感受是如何作用的。当我们的感官受到了刺激时,我们便能够看见了——当白光被分解成各种不同的光到达我们的眼睛时,便发生了这一切。

在建筑设计中,将光和色彩与形式结合起来的能力往往是关键。暖色与冷色往往是通过光来加以“结合”的。

在建筑设计中,形式的涵义——尺寸、形式和材料——多半得到了意识的强调,并以逻辑思维进行了计划,色彩则也许在较多情况下是在无意识中运用的,是通过直觉这种色彩感来使用的。在现代建筑中,完全是由现代绘画所发现的平面对色彩节奏的产生也具有极大的重要性。格罗佩斯、里特维尔德、凡·杜斯堡、梅斯·凡·得尔和柯布西耶这些建筑艺术家,将纯色彩的平面糅合到建筑的节奏与结构中去,既有和谐的效果,又能给人以新奇感。

“色彩结合”还不仅仅是一种约定俗成,而且也是个习惯问题,正如在建筑领域所看到的不断变化着的色彩结合那样,并且往往是个急剧产生的习惯问题——认为“蓝色和绿色不应入目”的这种观念在今天看来几乎是没有根据的,而柯布西耶在后期立体主义时期将褐色与蓝色结合起来的革命现在也完全为建筑设计所接受了。

光与色的透明效果在许多领域中为视错觉艺术家和建筑师所探索,如用于建筑物上窗户的布局,或用于显露某种气氛的远景等。

三.结构,表面,质感

有的建筑结构会给人以速度感。有的建筑结构富有表现力,唤起强烈的情感,例如,站在埃菲尔铁塔下,站在一幢巨大的现代化大楼或建筑物或脚手架下,便会有这种体会。大自然揭示了成长中事物的质感。是建筑师把质感结合到了结构中去。勒·柯布西耶在拉托尔提建造的修道院是运用,或者确切地说是留下大自然“印下”的质感的优秀典范,这里的质感,也就是用斜撑制作在混凝土墙面上的木纹。建筑结构的特性能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鼓励以为人类提供蔽身之处为己任的建筑师。折衷主义的或派生的建筑与代表性的立面过分有关,并往往忽视了内部的组合,偶尔还“留下”了形状古怪的空间——而优秀的现代建筑则依赖于实用的结构,这些建筑的内部应该同外部一样的从美学的角度受欢迎。蜂窝是动物“建筑”的一个范例,但其结构从无变化,从不愿意接受选择。创造自己的环境是人类的特权。

“视错觉质感”这一术语最好的描述,也许就是我们所能看到的质感,这种视错觉质感吸引我们亲手出没,或至少同我们的眼睛很“亲近”,或者换而言之,通过质感产生一种视错觉上的感觉。其实,这同样适用于一件雕塑、建筑作品,适用于室内装饰设计、家具、陶瓷、一件工业设计的作品,当然,这是用于凡有质感出现的任何场合。

四.视错觉与节奏

建筑师必须仔细考虑人类眼睛的感受能力。要预期人类的眼睛如何做出反应,需要大量的经验和研究。有一点是可以明确的,即人类的眼睛首先接受的是某些显著的特征,但是即使是这一提法也还得留有一定的余地,尤其是因为其他因素,例如心理方面的因素,也能对眼睛的反应产生重要的影响。

再举一个例子:在一定距离外从正面观察一幢建筑物,能使建筑物看上去如同周围城镇是景物的一部分。反之,绕着建筑物行走,即以眼睛“感受”进行的亲身调查,则能成为一次对空间的体验。

对节奏、空间、深度和体积的感受虽然并不需要什么特殊的才能,但通过注意那些专门从事环境、产品外形和美术造型的创作者的作品来分析这些方面,却还是有用的。尤其是多少以视错觉艺术之源自居的建筑——所有其他艺术理应以此为基础,或与之有关——是我们能直接的理解、感受及体验到节奏和空间。建筑的本质虽然是实用的,但空间的安排必须既考虑实用方面,也能满足情感上的要求。因而,有关建筑风格方面的知识应该与视错觉观点结合起来,才能领会建筑中的以令人快慰的关系完美的构成的空间的含义,这种关系有时是显而易见的,有时是隐秘的或不显眼的,有时或者是有待去发现的——其中充满了力量和紧张。

历史上的建筑在这些方面对我们大有教益,但现代建筑也许甚至更是如此。现代的设计不必受制于古典的准则和传统的构图,而是以空间和节奏通过各种形式和尺寸的单元,砌叠、块面的组合进行大量实验,但始终是与现代生活的基本需要相结合,并且是满足审美要求的。在优秀的建筑中,只有可能,建筑材料是被视为表现使用要求和美学原理基础的。尽管建筑的存在是为了提供蔽身之处,但在任何一个文明社会里,它还将意味着生活的组成部分,意味着一个以合法权利而存在的艺术形式。

五.艺术、设计与风格

在分析风格和时代时,尤为令人满意的是有关建筑艺术作品的研究。建筑艺术也许比视错觉艺术和其他任何领域更能揭示某一时代的“形势精神”。建筑艺术的研究导致了不断变化着的形式观的发现,不同时代所表现的偏爱可能会形成鲜明的对比,有爱好纪念碑是的,有爱好质朴粗犷的,有崇尚体积和块面的,有崇尚高度和垂直特征的,也有崇尚水平特征的,有偏好精致和装饰味的,也有讲究戏剧性的,有时出现创一代风气的“狂飙运动”,或者有热衷于历史循环论和复兴亦即复古等等。有识的读者不必按照专有的视错觉艺术分期术语称呼这些风格,也会知道某一定的风格在上述特征清单内属于哪一项。建筑艺术往往是由某一代人设计的建筑,下一代人并不一定按原设计建造,因为下一代人已形成了一套全然不同的形式观。以走了样的哥特式大教堂、文艺复兴时期现代化了的中世纪宫殿或者新古典主义使其改建的许多世俗建筑物为例,这一点是确凿无疑的。

建筑设计是一种创造性的、对人类生活各方面进行规划和提出方案的思考。是在计划性的思维过程中,了解和熟悉设计的各有关条件和限制等,使设计结果符合于这些条件及限制的有意识的行为。建筑设计是从事与人类生产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一门综合性应用科学,它不仅是对生产技术与艺术结合的思考和研究,还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广泛领域。

人类的建筑设计活动由来已久,但由于各国社会、经济等的发展不平衡,情况也不尽相同。发达国家已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建筑设计学科和建筑设计教育体系。不仅培养、涌现了大批建筑设计人才,也有力地推动着各种物质生产,并且对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改善社会、生活环境到积极的作用。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中,物质生产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建筑设计能力的数量和质量上来说,还是十分薄弱的。近些年来,随着经济上的“开放、搞活”。某些部门已开始认识其严重性了。但从全局上讲,还普遍缺乏重视系统的研究,这是与客观的发展很不相适应的。

很显然,对建筑设计与视错觉之间关系的评价是永无终结的,事实上,用一般的术语是不可能解答这两者的关系的。尽管在趣味上有争议,但才能是无可非议的,所以我们还是以努力开发才能上的鉴赏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