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职办学的专业设置必须与区域优势产业相吻合,与企业合作,实施“校企融合、能力递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全面进行教学改革,突出能力培养,应用项目教学法。

关键词:专业;产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专业设置与区域优势产业相吻合呼和浩特市“十一五”规划确定:打造北方最大的机械制造业基地和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成国内发电装机容量最大的地区,总容量将突破1 000万千瓦;继成功打造“中国乳都”之后,依托内蒙古电力资源丰富优势,抓住硅材料和绿色能源快速发展的时机,进而打造“中国硅都”。这为呼和浩特市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呼和浩特市已建有金川、如意、托县、盛乐、金桥、金山等1个国家级、5个地县级现代化工业园区,数百家自动化工业企业的入驻,带来了装备水平的极大更新和提升。现代制造业的技术不断进步与升级均大量应用着自动生产线、自动装配线、数控机床等先进设备,在这些设备中又大量运用了现代控制系统,这些控制系统具有种类繁多、技术含量高、价值高、更新换代快四大特点。所有装备和系统中无不与电气自动化技术息息相关。电气自动化技术已经成为决定装备质量、性能、运行稳定性的关键因素,成为产品附加值的决定性因素。目前呼和浩特市及周边地区与电气自动化技术有关的企业多达8 600余家,自动化生产线近1 000条,而当前电气自动化技术人才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严重短缺。培养掌握电气自动化技术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提高企业第一线生产、安装、调试、设备维护、售后服务和运行管理等相关岗位从业人员素质显得尤为迫切。可见,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面临极好的发展机遇。
     二、深化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近几年,呼和浩特职业学院该专业办学紧密结合呼和浩特地区及内蒙古支柱产业发展,深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改革,与“蒙牛”乳业集团、“众环”机床机械公司等12家企业建立了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在办学过程中,电气自动化专业逐步构建起了“校企融合、能力递进”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工学结合”的模式校企共同培养本专业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方向的学生。既突出岗位技能,又注重人文素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高,专业技能强,从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
1.校企融合引进企业入校设厂、设车间,建设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和生产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学习型生产性实训基地;走入企业办学,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满足岗位综合能力课程教学和顶岗实习需求;加大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拓宽“订单式”人才培养渠道;根据企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校企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案,构建适应企业职业能力结构、岗位要求的能力递进课程体系,并实施学分制;通过对用人单位满意度跟踪调查,反馈回教学一线,进而根据企业需要对教学内容适时进行调整。通过培养、引进,与企业合作等手段建设一支素质优良、技术精湛、专兼结合、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培养工业电气控制技术方向、工厂供配电方向、自动化生产线方向专业带头人,培养骨干教师,注重培养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聘请若干名企业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不断提高为企业服务能力,找准校企双方合作契合点,互惠互利,建立校企长效合作机制,是实现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15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途径。例如,机电工程学院与呼和浩特众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作,对其分厂4台老式普通车床进行数控化改造;开发了《呼和浩特公主府综合安防管理系统》,经专家鉴定为国内先进水平;2007年与呼铁局恒诺(集团)公司呼和浩特铁路分公司联合开展职后教育,对60名电气维修技术工人进行了《变频技术》的短期培训。2008年又与该公司合作进行技术改造,成功完成了《QZHI—1型切纸机电脑程控化改造》项目,该项目分别被恒诺(集团)公司和呼和浩特职业学院作为校企合作项目立项,并已成功通过该公司的验收。校企双方均感到合作的必要性,双方均建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
2.能力递进能力递进的核心是教学过程、方法。由校企共同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对所开设的课程以及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技能训练项目化、综合实训职业化课程体系。围绕该专业岗位群的职业技能需求,构建由认知(企业岗位工作过程仿真)——理论(工作过程涉及的理论知识)——实践(基于工作过程的校内实训)——顶岗(企业真实岗位的训练)一条完整的能力递进教学链,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三、深化教学体系改革,突出能力本位培养1.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组织和协调下,对电气自动化专业岗位群市场需求变化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各岗位所需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由专业带头人组织骨干教师对照知识点和技能点和职业资格标准确定对应的课程,形成完善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化课程。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将模块化课程串接成相关的知识体系,从而确定新的课程体系。2.课程体系改革根据呼和浩特及周边区域产业优势、企业职业能力需求,结合学院办学特色和学分制要求的增强学生自我选择余地,我院将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划分为工业电气控制技术、工厂供配电技术、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三个方向,将其对应的岗位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划分为三大模块:综合素质模块、通用职业技能模块、职业核心技能模块。以三个应用方向的三大岗位群能力为先导,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入手,以电气设备、供配电设备、自动化生产线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修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作流程为主线、构建双证融通的课程体系。3.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融“教、学、做”为一体,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生产产品为载体,突出实践技能、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专业课程至少有二分之一的内容在实训室或企业完成。在教学上采取行动导向教学法,提高学生对工作流程的认知,把教学场所从单一的课堂转移到一体化的课堂与实习地点。教学过程采用项目教学法等方法,使每个项目都有具体的产学结合导向计划。引入组态软件,先模拟生产现场,做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以实际工作项目提出问题→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在实训室“仿真性”的工作环境中寻找解决的方案并加以实施→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教师引导,上升到理论并补充理论内容,并提供部分解决方案→学生进一步实践,直到彻底解决问题。项目之间的联系是以模块的形式搭接,从而使学生掌握综合应用技术。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学生进行综合技能实训和毕业设计。再通过工学交替,进厂实际操作,切实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教师作为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加强综合性的实训教学。根据课程的不同特点,研究并制定相应的综合考核办法。
4.教学机制改革在校企融合、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框架下,实行与之相适应的学分制并逐步实行弹性学制;从教学管理,教学过程实施,教学质量监控等方面予以保障。(1)教学管理主要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及专业、课程、教材、实践教学基地、学风、教学队伍、教学管理制度等教学基本建设管理,以及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管理。(2)教学过程管理坚持教学过程工学结合,着重实现“三个结合”。即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校内教学与校外实习教学相结合,仿真训练与真实生产实训相结合。实现结合的依托条件:一是与企业合作开发以真实产16四、着力加强课程建设,递进培养职业能力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建设是专业建设的核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应具有鲜明的职业化特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点:一是应用性、实践性和针对性进一步增强;二是与当地经济及技术发展紧密结合;三是及时反映科技成果在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前已述及,根据自治区和呼和浩特优势产业布局、结构和高技能人才需求,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岗位群有:机电产品的电气系统安装维护、自动化生产线的运行维护、工厂供电系统安装、维护和设备改造等三大类岗位。通过对以上职业岗位的调研、分析,研究、总结、归纳出各岗位所需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再对其进行分类汇总并研究论证,建立主要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必需、够用”为原则的工学结合的课程模块。经过对本专业面向的三类岗位对应的主要课程的分析,将该专业三个应用方向的教学体系再设为三个层次模块,第一层次综合素质模块,第二层次通用职业技术模块,(这是三个方向共有的)第三层次职业技术方向模块,此模块依据不同的岗位方向分别建立不同的学习模块,以各岗位综合技能为主导,对课程进行优化组合,使能力形成横向多元化、纵向层次化。构建具有一定综合度,能够使学生在行动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引导下,完成循序渐进的模块化能力递进的学习过程。注重双证融通课程建设,学生在毕业时既能拿到学历证书,又能拿到中级以上维修电工、数控机床调试安装与维修工、高低压电气装配工等职业资格证书。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2]吕景泉.“核心技术一体化”的探索[J].职教论坛,2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