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我国目前的建筑中,高层建筑在这其中占有的比例是越来越大。因为高层建筑可以更好地利用空间,可以增加更多的建筑面积,在整体的基础上可以很好地解决我国目前建筑用地紧张的局面,所以我国的高层越来越多,同时我国的高层建筑技术也是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本文详细的探讨了高层建筑中沉降的观测技术。这样做的目的是尽可能的传播这种建筑技术,将其用在实际的高层建筑当中,为我国建筑的发展提供新的力量。 

  关键词:高层建筑 沉降观测技术 应用 

  在我国的建筑当中,高层建筑是一个非常重要方面,它对于现在城市中空间拥挤问题和用地紧张问题给予了正确的解决之道。但是高层建筑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它需要有非常完善的技术和大量的资金以及完善的技术作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建筑出完美的高层建筑。因此本文详细的探讨了高层建筑中的沉降观测技术的观测程序和步骤,这些包括建立水准控制网、固定观测路线、沉降观测、统计表汇总这四个方面,这样做的目的是将其更好地推广和应用。 

  1、建立水准控制网 

  水准控制网的建立要根据工程的布局特点、现场的环境条件制订测量方案,由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控制点并根据工程特点,建立合理的水准控制网,与基准点联测,平差计算出各水准点的高程。首先是一般高层建筑物周围要安排三个以上的水准点,且水准点之间的距离应保持在100米以内。其次是在施工现场的任何地方,都要保证架设仪器至少后视到两个水准点,同时,现场中所有的水准点要求形成一个闭合图形,以便闭合检校。最后是各水准点要设在建筑物开挖、地面沉降和震动区范围之外,水准点的埋深要符合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大于1.5米)。 

  2、建立固定观测路线 

  根据施工现场的水准控制网,再按照沉降观测点的布置要求和设计图纸中划定的沉降点分布,确定沉降观测点的位置。在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作好标记,确保各观测点能保持在统一路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观测路线的准确。 

  3、沉降观测 

  沉降观测技术主要是根据编制的工程施测方案及确定的观测周期,沉降观测应该在观测点稳定之后再进行。一般高层建筑物都有几层地下结构,首次观测应自基础开始,在基础的纵横轴线上根据已经安排好的沉降位置埋设沉降观测点,在观测点确定好后再进行观测。首次观测的沉降观测点高程值是今后观测的基础,对精度的要求有严格的标准,施测时一般用N2或N3级精密水准仪。按照规定,每个观测点首次高程要在同期观测两次后确定。在之后的每层结构升高一层,临时观测点移上一层并进行观测,直到±0.00,最后按照埋设点进行永久观测,每次施工则重复一次,直至竣工。把每次观测的数据做一个统计,进行平差计算,求出各次每个观测点的高程值,一次来确定沉降量。 

  4、统计表汇总 

  根据每个观测周期的数据计算的沉降量,统计完成后制作统计表,绘制各观测点的下沉曲线。首先建立下沉曲线坐标,横坐标为时间坐标,纵坐标上半部为荷载值,下半部为各沉降观测周期的沉降量。把统计表中的各观测点的对应观测周期观测到的沉降量绘制到图标中,同时把相应的荷载值也画于坐标中再连线,这样就能得到沉降曲线。根据沉降量统计表和沉降曲线图,工程队伍就能准确的了解到沉降情况,并把这些情况和问题传达给有关主管部门,以便用科学的方法指导施工。特别是一些沉陷性较大的地基,其建筑物的沉降观测显得更加重要。沉降观测成果的分析,是找出沉降原因的主要方法,同时还能找出同一地区建筑物发生沉降的因素,指导施工单位编好施工组织设计正确指导施工大有裨益,这也是将来对该地区进行勘察设计的宝贵资料,为设计单位设计出优秀的施工图提供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统计的完成。 

  5、观测中注意事项 

  在实际的观测中,有着诸多的事项需要注意,要严格按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平尺,各次观测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进行。同时也要保证沉降观测不能在阳光直射时进行,要保证每个观测环境是同一情况的,以便成像清晰、稳定,读数精确,可以让上级部门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结果。另外对于特殊的情况,比如说如果要在雨季前后联测,检查水准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每次观测的结果都应当向上级部门报告,当建筑物每天(24h)连续沉降量超过1mm时,则要通知施工队伍停工,具体的问题还要通报有关部门及时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观测实际观测的完美进行。 

  6、结语 

  通过以上文章详细的探讨了高层建筑中沉降观测技术的观测程序和步骤应用以及观测中注意事项,我们从中可以知道,高层建筑中沉降观测技术应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同时也是复杂繁琐的。因此,对于我们这些工作在建筑施工一线的员工,一定要加强对这些高层建筑技术沉降观测技术理论知识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的工作中做到实际与理论知识相结合,做到高层建筑的完美施工,这样,不仅仅是提高我国的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同时也可以更进一步加快我国建筑技术的发展,缩小与国外先进技术的差距,为我国的建筑技术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徐至钧,赵锡宏,陈祥福.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施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6. 

  [2]李娟.加强工程质量的施工管理[Z].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6. 

  [3]李兴辉,张东然.高层建筑施工中沉降观测技术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01).